我是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生,1958年9月至1963年8月,在这里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五个春秋。
武大之所以让我终生难忘,主要是她的两个美,一是校园美。对于这一美,不用我多说,凡是在武大呆过,或者去过武大,甚至并未去过,仅在画册中见过那巍峨灿烂又古朴典雅的老斋舍、老图书馆、行政大楼等校园主体建筑,还有那林木葱茏的珞珈山,以及碧波荡漾的东湖景色的人,恐怕和我一样,都忘不了她的这一美。但是,对于她的另一个美,则是武大老师们的心灵美,就可能只是我这个武大学子的特有体验了,不但同样让我终生难忘,更是我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难、继续前行的无限动力。
一、“集体的温暖”
那是1962年12月16日的事了。早晨起床号尚未吹响,天也还没亮,我突然感觉肚子有点痛。本没太在意,哪知,去食堂吃完早饭回来的路上情况大变,肚子痛不仅没因活动见好,反而更痛了。上到新四栋(今已拆除新建)五楼的宿舍,痛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在一位张姓同学的搀扶下,就着熹微的晨光,来到行政大楼后面的卫生科。由于腹痛难忍,我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后来听同学告诉我,因为还不到上班时间,一开始护士没有去叫大夫,先安排我躺下,进行热敷,“等一下吧,大夫刚躺下,一夜没睡,让他多躺一会吧。”后来,同学见我痛得厉害,终于等不下去了,还是去叫醒了昨晚值夜班的苏大夫。同学说他把苏大夫叫醒后,本以为他会不高兴,没想到苏大夫知道护士的好意后,反而“生气了”。说:“治病要紧,还是我睡觉要紧?”可能觉得这话说得太重了,怕护士接受不了,后又换成温和口气告诉护士:“下次可不能这样啊,治病是我们的职责。”
苏大夫仔细检查了我的腹部,找到痛点在右下腹,又伸手反复往下按压,然后迅速放开,发现我的腹部有弹跳痛,便诊断我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即转院手术切除。他随即紧急联系学校车队,请求派车送我去医院治疗。不巧的是,车队当时派不出车,苏大夫也急得不行。经他反复联系,下午终于来了一辆小轿车,把我送入当时位于水果湖的湖北医学院(今武汉大学医学部)。因为是星期天,很多科室大夫皆休息停诊,是临时叫来大夫,给我做检查、做手术。
几天后,我的手术伤口逐渐好转,可以下床活动了,主刀大夫查房时告诉我,他手术时多长了个心眼,将小肠往外拉了拉,发现还有憩室炎的问题,于是一并切除了我8个厘米的小肠,这才全部解决了我肚子痛的问题。他自己对这次手术也很满意,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一种自豪感。
这次生病、住院,让我感触良多。一是同学们集体的温暖,张同学是个最爱睡早觉的人,但我得病那天,他却起得最早,把我送进了卫生科,下午又不辞劳苦地送我进医院。住院期间,同学们虽然功课很忙,期末考试迫近,仍几乎每天都有几个同学来看望我。出院回校后,又餐餐给我煮饭、送饭等等。二是苏大夫为我仔细诊断病情,还联系、落实了转院车辆才放心回家休息。湖北医学院的大夫们的精湛医术,消除了我的腹痛,恢复了我的健康。让我更为感动的是,后来同学告诉我,送我去医院的车,是我们尊敬的李达校长的!
二、吴于廑系主任为系黑板报撰稿
大学期间,我担任过比较长时间的系学生会学习、宣传部长。宣传工作,除了组织同学为校广播台提供稿件外,主要就是办理系里的黑板报。那时,学校的宣传阵地,除了校刊《新武大》和广播台外,就只有各系的黑板报了。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各系都对办黑板报一事十分重视。为了吸引更多同学对黑板报的关注,依据同学们的建议,我们首先扩大稿件容量,一块黑板增加到两块黑板,粉笔书写改为毛笔沾白液书写。除了报道各年级、各班的相关活动,增加“思想评论”“寓言”故事等栏目,专辟了一个《灯花》的杂谈栏目。最后是加强版面美化,请有美术好的同学依据各期不同主题,特制不同纸质报头画,以突出各期特色。经过这些改进,果然赢得了更多同学的喜爱。
期末考试临近,同学们都在紧张复习功课,迎接考试。于是我们想到能否请世界史教授吴于廑老师写篇如何复习功课的短文,登在黑板报上。可是邀请大学者为我们小小的黑板报写文章,本也觉得不太合适,能成吗?但是又一想,碰碰运气吧,或许他能答应呢!然而,让我们倍感意外的是,当我前去向吴于廑主任提出这一请求后,他竟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说:“好啊,待我处理完手中几件急事后,尽快写。写好了,通知你。”
没过几天,系办公室老师通知我,吴主任的稿子写好了,让我去取。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去取来一看,吴主任在420字一页的武汉大学稿纸上,以雄健洒脱的钢笔字,写下的标题是《考前谈复习》,以下是其中部分内容。
“学期将了,考试来临,想趁此和大家谈谈考前的复习。考前的复习固然是为考试作准备,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重温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巩固学习的收获,补足平时疏忽的地方,使所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成为自己牢固掌握的东西。因复习时,首先要注意一门课程的纲要和体系,要求在复习后能够在脑子里对它形成一个清晰的图景。好像一棵树那样,有枝有干,既便于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必要知识的记忆。复习要作计划,按课程的繁简和平时学习的好坏,安排必要的时间。就一门课而言,也应估计一下哪些部分特别困难,哪些问题在平时没有学好,然后为这门课的复习作出计划......”
吴主任这份手稿,今天可以称得上是文物了,遗憾的是在多次搬家过程中,不慎将其第二页遗失了,现在珍藏在我手里的,只是第一页。
三、唐长孺等老师以敬业和助人为荣
唐长孺老师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我们魏晋南北朝史。他虽已是近50岁的老教授,但也仍像青年教师一样,常在晚上到我们学生宿舍,解答同学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听取同学们对教学工作的建议。有一次,他来到新二栋,与同学们进行随问随答的漫谈会,虽然是自愿参加,但同学却来得很多,围得整个房间水泄不通。对谈的内容既广泛又深入,有的是“已树雄心大志”,专为听取唐先生意见,以确立自己未来的专门化学习方向的。有的是准备搞古代史,为探索“如何解决古代汉语这门工具书问题”的。还有的则是为感兴趣的人物评价问题而来的。也有同学尚未确定志向,正在力图寻找史学的薄弱环节,以便自己在史学的弱点方面去努力的,因而一再要求唐先生绍当前史学界哪一环(节)较薄弱,等等。唐先生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了精彩的解答,让同学们倍感满意。系党总书记、世界史教研室李植枬老师,也同样不忘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和要求。有一天早晨,刚刚响过六点十分的铃声,他就微微弯着腰来到新二栋,我们是当头的房间,故首先来到我们房里。他先打听了大家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然后就扯到学习问题上。黄同学反映中国现代史头绪多,难掌握,份量重。李书记提出个人意见,以胡乔木《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为纲,参阅胡华《中国现代革命史》就可以了。一些刚起床,本想去洗漱,或者拿着碗筷,欲去吃早饭的同学,见李书记来了,也都舍不得走了,纷纷围过来,与李书记谈着各种学习中的问题。在此齐心协力搞好教学工作的气氛下,行政、图书资料管理等教学辅助部门的老师们,自然也是个个忠于职守,不甘落于人后。系办公室贲文湘老师说:“像我这样天天坐办公室,你们看来也许觉得没意思吧!但我却感到很有乐趣。就拿调整助学金的工作来说吧,如果处理得好,大家心情舒畅,都很满意,那就是说我的工作做好了,这就是我的乐趣,也是前途的所在。又如我抓这个教学工作,如果抓得很好,提高了教学质量,这就是前途。如果不是这样,那还谈什么前途呢?要记住,前途也是自己创造的!”此外,老师们以助人为荣的一些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有一次,我在资料室看书,天忽然下起雨来,因没带雨伞,回不了宿,我和一位罗姓同学堵在了系办公室门口。正在犹豫怎么回去之际,教我们世界史的赖元晋老师披着雨衣走来了。他起初没注意到我俩,向屋外雨中迈了几步,但立刻意识到我俩可能是没有雨具,于是忙回过头来问我们:“你们是不是到新二栋去啊?”“是啊。”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来,来,来。”他连忙招呼我们。“不,不。”我们也连忙推辞。“来吧,来吧,至少可以共一个。”我们终于无法推辞,由罗同学跟着赖老师先走了。我看着他俩肩并肩,头挨头,共顶一件雨衣,在噼噼啪啪的风雨声中离去,觉得我们的师生关系已胜如家人。
作者,曾业英,1958级历史系校友,本文写于2023年7月,有删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