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王兴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时间:2014-10-23

他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成长于社会动荡的时期。已快步入古稀之年的他曾先后担任福建省人事厅副厅长、福建行政学院党委书记等多项重要职务,更将毕生岁月都投入到艺术学习与创作中,在书法界、摄影界中都具有一定影响力。他是王兴喜,70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系,现为武汉大学福建校友会会长。作为新中国成立、农业合作化、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他曾经饱经沧桑,“磨砺”与“苦寒”是他成长路途的代名词。作为长者,他拥有太多我们晚辈所没有的阅历。然而,尽管他的生活境遇随着时代而变迁,但刻苦钻研、格物致知的精神却从未变更。

(一)

第一次见到王兴喜会长是在福建校友会欢迎武汉大学寻访校友实践队的联谊晚会上,这位长者依旧精神抖擞,走起路来意气风发。见到实践队的小校友们,王会长显得非常高兴。他有些激动地向小校友们询问学校近年来的一些变化,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笑意。王会长说,自己对母校的感情很深,而这些优秀的后辈们是武大精神的传承,他们能特意来到福建看望武大老校友,自己很感动。在持续了大约三小时的联谊会期间,王会长不断念叨着自己的欣喜之情,也向小校友们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在武大的求学经历,即便数十年已匆匆而过,每每想起在珞珈山的奋斗青春,王会长还是会热泪盈眶。他对一位来自湖南的小校友感慨道,能有机会在武大读书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二)

王兴喜出生在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年,出生不久,父亲就离家参加了八路军。当时国共内战不可开交,作为八路军的家属,年仅一岁的王兴喜和母亲在寒冬腊月里被国民党抓进牢里,严寒使王兴喜的脸上长了冻疮,脚也冻烂了,那时被冻坏的左脚大拇指至今没有指甲。从牢中被放出后,王兴喜在山东大汶口镇乡下的姥姥家度过了童年。这段清贫的时光里,王兴喜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连窝窝头都是他眼里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全家人用的一个泥巴脸盆还是缺口的。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年幼的王兴喜仍坚持每天到一里外的学校读初小,为了补贴家用,放学后还要独自到深山中打草。1956年夏天,王兴喜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初小,随母亲来福建找父亲,开始了在八闽大地的求学生涯。在福建的生活依旧清苦,王兴喜不仅要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与父亲一起开荒种地度过生活难关,还要出城走十几里到危险的深山里砍柴。食不果腹和高强度劳动的日子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本是十分难熬,但王兴喜浑然不觉,对于他而言,似乎书籍便是能给自己充饥的粮食。每天晚自习后,王兴喜还一个人蹲在操场的路灯下津津有味地看书直到深夜。高三那年,母亲得了结肠癌,王兴喜便主动承担起每天照顾幼小弟妹的责任。王兴喜就这样一边用顽强的毅力承受着生活赋予的压力,一边勤奋学习,最终如愿以偿考取武汉大学。

大学里的王兴喜比中学时更加认真努力,除了上课、听讲座以外,他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看了古今中外上千本书,写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大学期间,王兴喜经历了诸多终生难忘的事:在长江武昌码头见到游长江的毛主席,看到李达校长被“红卫兵”接连批斗,目睹自己的古汉语老师被“造反派”折磨的情景……这些特殊的历史事件让王兴喜思忖到许多道理,让他在数十年从政期间始终秉持“良善”、“忠信”、“仁义”的人生原则。

(三)

愈是经历过苦难,愈是懂得珍惜所得,更愈是懂得感恩。王兴喜曾挥舞毛笔,写下清秀劲美的“饮水思源”四个大字,以提醒自己和旁人要常怀感激之情。在欢迎小校友的联谊会上,王会长同样感恩武大对自己的哺育,当即挥墨题字,写下“能者贤才胜出武大,满园春色最美珞珈”一联赠予母校。不仅如此,在王会长的大力提议下,校友们积极地为120周年校庆活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几天内,校友会就筹集了大笔资金捐给母校。今年7月,王会长耗费数年撰写的《史录留连》出版,书中生动、真挚地回忆了自己从幼时至今走过的特殊人生历程,其中不乏于60年代求学武大的所见所闻。这本书出版后,王兴喜感念母校,立即决定要赠与学校图书馆、新闻与传播学院藏书室、文学院藏书室各数本书籍。作为一名阅历丰富的长者,王兴喜说,他希望武大学子们能通过这本书中的文字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实录,并能“以人为鉴”、“以史为鉴”,秉承着武大人的精神,开创属于自己的光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