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5日和9日,为给武汉的文化名人写小传,我两次来到武昌区茶港小区刘西尧老人的家中。
听说我是为武汉文化名人写小传,刘老连连摆手,说:“我不是文化名人!我不是文化名人!我只是为党和革命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而已。确切地说,我是一个革命者。”
那时的刘老已经是将近90岁的高龄,谈话时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椅子上,但精神看上去还很好,两眼炯炯有神,语言不多,语速也慢,但仍不失一个革命者与将军的犀利。
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刘老似乎并不愿意多谈,此前不久,他刚刚出版了一本革命回忆录,名字叫《攀峰与穿雾》,薄薄的一本小书。“我的革命经历都在里面了,要想了解的话,你就去看那本书吧!”刘老用缓慢的声音对我说。
刘西尧一生中有两件事情与中国的国运与不少中国人的命运紧密相关,一件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件是1977年恢复高考。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 都想就这两件事访谈他,请他谈谈“内幕”,但屡屡被他拒绝。第一件事涉及国家机密,他说自己是我国首次原子弹试验副总指挥,不能谈。第二件事,他说自己是 粉碎“四人帮”之后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国家教育部部长,因涉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也不能谈。
在这两次访谈之后,我撰写了《刘西尧将军在鄂革命活动点滴》一文,并数次前往刘老家中请他审稿。刘老每次都抽出时间接待,并仔细审核修改稿件。 从历次的接触中,刘老给我的印象是:与一些喜欢滔滔不绝谈论自己革命经历的老干部相比,刘老显得比较低调,也比较谨慎,用守口如瓶来形容也许有些夸张,但 绝对是“言简意赅”,不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这也许是他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和国防机密工作养成的习惯吧。
一个电话爽快答应采访
2013年8月24日晚,曾在16年前就“高考20年”选题采访刘西尧老人的本报记者罗建华听闻噩耗不胜痛惜,“原本以为这位认真谦和的老人能活过百岁的”。他回忆了当年采访的故事,悼念这位“一个知识分子型的革命家”。
“说起当初的采访很有戏剧性”,罗建华说,那是1997年,当时正在策划“高考20年”选题。
在中学生时代,罗建华就知道国务院科教组有个组长叫刘西尧,当年恢复高考时,他正在教育部部长任上,是整个过程的直接见证者和参与者。“如果能找到他来讲述那段历史,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然而,苦于无人知道当时已年逾八旬的刘西尧老人是否仍在湖北,无法取得联系。翻阅相关资料,罗建华发现一条重要线索,刘西尧当年是从湖北省委副书记任上调到北京。通过省委办公厅、省老干局等途径查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查到了刘西尧老人的电话。
“当时老人正在北戴河疗养,得知《长江日报》策划‘高考20年’专题,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采访的请求。”前后历时半个月,罗建华成功约访到这位难得的恢复高考亲历者。
慷慨提供独家珍贵照片
“这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谨的老人”,罗建华回忆16年前首次登门采访刘西尧的情景时说。1997年9月18日,在位于武昌茶港的家中,81岁的刘西尧亲自接待采访,案头上已准备好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在近3个小时的采访中,刘西尧详细地讲述了当年恢复高考决定的来龙去脉,“刘老提供了很多独家的翔实历史资料,老人还专门翻出了当年的教育部大事记,相关的文件、简报。”罗建华回忆说。
罗建华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慷慨提供的近60张珍藏的老照片,“有邓小平、周恩来,还有当时决定恢复高考的会议现场照片,这是老人第一次将这些照片提供给媒体”。
为了完成此次选题,罗建华先后两次登门,刘西尧每次都热情接待,“这是一位知识分子型的革命家,言谈之间透露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他敢讲真话,回忆时坚持实事求是,坦承自己当初对此项工作也有一些顾虑”。
罗建华翻阅自己当年的采访日志,“1997年10月5日,恢复高考20年报道送刘老审阅。”刘西尧当时认真地审阅了这篇题为《刘西尧:小平同志重启“高考之门”——教育部老部长刘西尧回忆恢复高考》的报道,对相关事实表述一一确认,一丝不苟。
高考生们起立鞠躬谢老部长
此次采访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后来,罗建华又两次采访刘西尧,推出《刘西尧:我给总理当联络员——回忆“文革”中的周恩来》、《中国首次核爆炸前的三次决策》,讲述刘老亲历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8年2月,《长江日报》举办了“20年前我高考”征文的颁奖会。作为重要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年事已高的刘西尧老人欣然应邀出席。“当时,活动现场出现了特别感人的一幕。”当刘西尧老人进入会场时,当时的武汉市副市长辜胜阻第一个带头起立,向教育部老部长鞠躬。全场随即爆发出长久的热烈掌 声,首届因为高考改变了命运的考生们也自发全体起立,向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鞠躬,表达深深的谢意。 (作者余坦坦,系长江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