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茜洁
人物简介:王儒述,男,湖南省湘潭市人,1930年1月31日出生,1951年8月武汉大学水利系毕业。先后在水利电力部、城市建设部、葛洲坝工程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工作。历任科研处处长、施工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务。现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环境及文物保护委员会顾问、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南林业大学名誉教授。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科学研究、生态与环境保护及涉外工作。曾先后撰写水利水电工程科学研究、设计、施工及科学管理中英文专著百余篇在《水力发电》、《水电站设计》、《中国三峡建设》、及英刊《国际水力发电与坝工建设》(《International Water Power & Dam Construction》)、与 “世界大坝会议”、“三峡水利水电工程国际会议” 等中外杂志及会议论文集上发表,或作口头报告、技术交流。曾多次受单位派遣或应国外邀请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挪威、墨西哥、德国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工作、学术交流或参加国际会议。曾受外交部、水电部和三峡总公司委派,于1982、1996年两次全程陪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及夫人和他率领的美国代表团参观、考察三峡;1994年陪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行来三峡大坝参观及长江三峡游览。经常陪同国内外贵宾参观三峡工程,承担国际交流、招投标及谈判工作。
他出生在湘江边,求学在长江边,一辈子与江河打交道。他从事水利60年,亲自参战了丹江口、葛洲坝和三峡工程三大水利工程。为了水利,他舍却繁华的京城,只身来到长江边的武汉,为了水利,他拖家带口流落到丹江口的工地上,为了水利,他落根在滨江小城宜昌市。他的朋友戏称他的一生是“江河日下”,而他却“气壮山河”地宣称:自己的一生是何等的幸运!他庆幸自己在青春岁月,能够在百年名校武汉大学里学习水利专业;他庆幸自己生逢其时,能够亲自参战到丹江口、葛洲坝和三峡工程三大水利工程。
一位水利专家60年活跃在江河之上,三个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无不烙上他的身影,因为这份不解的水利缘,他结交了世纪伟人基辛格,也因为这份难舍的江河情,他和同仁们创造着世界水利史的传奇,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老人,就是武汉大学杰出的校友、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儒述。
一个梦想在武汉大学盛开
1930年,王儒述出生在湖南湘潭。从小在湘江边长大的王儒述,对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儿时的他常常赤着脚,在江边玩打漂漂、捉鱼虾,温柔缠绵的故乡水给他无穷的乐趣,可那一年夏天的记忆却让他对水有新的认识。当时的王儒述才七、八岁,他的家乡突发洪水,骤然发怒的江水,狂吼着、奔腾着,席卷着江岸的树木、牛、羊……年幼的王儒述亲眼看到一个巨浪打来,岸边一间茅屋瞬间被旋涡整体卷走……
没想到看似平静的水面却能蕴藏着如此惊人的力量?这让年幼的王儒述感受到强烈震撼,并对水产生了无以言表的情感。直到他上了初中,从书中读到关于水的两句话“有容乃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王儒述这才豁然开朗,原来当初让自己感动的,就是江河水所表现出的这种品格和力量。
上高中时,王儒述在报纸看到一则消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提出要建设三峡大坝,但苦于国内缺乏技术人才,特意请美国人来设计建造。这让年轻气盛、报国无门的优秀学子王儒述感到既欣喜又愤慨,继而打定主意,要成为水利专家,亲自为自己的国家修建一座宏伟的三峡大坝。1947年高中毕业,王儒述报考了武汉大学的强势学科土木工程系,毅然选择将水利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郁的武汉大学,让王儒述如鱼得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是埋头在图书馆,就是活跃在实验室,课堂上他更孜孜不倦、勤学好问,学业优异的王儒述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不仅担任学生会的副秘书长,而且还被老师选拔为低年级的实验老师。
说起当实验老师,王儒述对母校更是心怀一份感激。大学期间,家道中落的王儒述失去了家庭资助,班主任知道后不动声给他安排了刻钢板、当实验老师等勤工俭学的活儿,让王儒述有尊严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费。因此王儒述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总是白天上课,晚上加班,节假日从来不出校门。有时因为上实验课耽误了功课,他也一一补上。他记得有一位教水文测量的老师余恒睦,对他每次补交上去的作业,也兢兢业业地进行修改,而且从不责备。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同学们都沉浸在喜悦中,立志要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贡献一份力,王儒述也不例外,他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新中国水利事业中去。时代的召唤、青春的使命,让热血青年王儒述斗志昂扬、踌躇满志,他似乎预感到一项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在等着他,中国人百年梦想在等着他……
一位水利专家60年活跃在江河之上
人生有时就是一道道选择题,水利专家王儒述的选择确实令人费解,从京城到省城,从省城到小城。他告别了繁华,亲近着江河,选择了激流、选择了拼搏,选择了波澜壮阔……
1951年,王儒述以优异的成绩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水利部工作。但是他并没有眷念京城的繁华,而是主动请缨到基层一线。随后被派遣到驻地武汉的中南水利部。
不久丹江口水利工程开建,王儒述再次别离省城主动请调到偏远的丹江口。为了断却自己的退路,他迁走全家的户口,举家搬到丹江口工地。
当时王儒述家有五口人,岳母、夫人、保姆和大女儿,挤在一间半的工棚里,芦席作墙,油毛毡当顶,大冷天四壁漏风,大热天如住蒸笼。而就是这样的房子,王儒述一家住了整整12年。
1970年,葛洲坝工程开工,已安居丹江口的王儒述再次选择了举家迁往宜昌,他再次以极大地热情投身到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中。
1981年元旦,葛洲坝大坝进入最后的冲刺,已担任葛洲坝施工研究所所长的王儒述,亲自在前线督阵,他蹲守在工地,三天三夜都没敢合眼。当亲眼看到长江岸上一座世界级大坝合龙时,王儒述内心如同这万马齐喑、波涛汹涌的江水翻滚着……
1984年,三峡工程上马,时年54岁的王儒述首当其冲地被选拔为首批三峡建设者。本来已过知天命之年,但是他没有丝毫犹豫。因为对于王儒述来说,这一天,他等得太久了,而为了这一天,他也做了充分地准备和积累。
从规划到勘察,从设计到施工,王儒述和他同仁们马不停蹄,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他们用一步步的脚印踩出一个百年奇迹,用一滴滴汗水画出一个世纪蓝图。
从54岁到67岁,王儒述一直坚守在三峡大坝工程的第一线,为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他“超期服役”了整整七个年头。
67岁正式退休后,王儒述又被请回公司专门审核工程的设计,至到今天,已届80高龄的他仍然担任顾问之职。三峡工程一石一土,一钉一铆,他都了然于胸、历历在目。三峡工程离不开这样优秀的水利专家,而这位水利专家也同样离不开三峡工程。
一位中国专家和基辛格的跨世纪友谊
因为精通英语和水利知识,王儒述责无旁贷担任起陪同外国友人参观三峡大坝、介绍三峡工程的重任。正因为如此,王儒述与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结下一段跨世纪的友谊。
1982年,基辛格及夫人秘密访华,专程游览了三峡,并实地探访了三峡坝址和葛洲坝,王儒述作为水利专家和翻译,全程陪同。
一路上,基辛格兴致勃勃地详细询问了葛洲坝工程建设和三峡大坝规划情况,王儒述都用英语对答如流,既表现出专家的缜密又表现出中国人的谦逊和机敏,与以博学仁爱著称的基辛格十分投缘,两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
完成了陪同任务,王儒述与基辛格惜别,基辛格专门送他到船舷,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三峡之行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等三峡工程开工,我一定再来参观,谢谢你,再见!”
1993年,王儒述随中国水利学会代表团,应邀赴美参加第一届国际水科学及工程大会。抵美当天,王儒述就收到基辛格秘书的电话邀请。王儒述如约前往,一见面,基辛格就迎上前,与他热情地握手。两位分别11年的老朋友,再次提及当年往事,并把话题转到正在建设之中的三峡大坝,基辛格祝贺三峡大坝的前期开工,并表示将接受老朋友的邀请再次前往三峡大坝。
事隔3年后,基辛格不负与王儒述的约定,再次来到三峡大坝。欣赏了风光旖旎三峡大坝,亲眼目睹宏伟的三峡大坝已具雏形,基辛格兴奋不已,他激动地说:“我深信建成三峡这样的宏伟工程,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预祝你们胜利完成这跨世纪的宏伟工程。”这位外国友人的真诚祝福和鼓励,让王儒述和他的战友们倍受鼓舞。
在此后的日子里,基辛格仍不忘三峡工程,时时关心三峡工程。他时常与王儒述通信交流感情、逢生日和重大节日都互致问候,他们跨越中西、跨越阶层、跨越世纪,在两个高贵的灵魂中筑成一道友谊的大坝。
一辈子行走在江河之上,一生与江河打交道,是故乡的江河水给了他灵性,是多情的长江水赋予他智慧,是人生的大江大河让他见识了风浪,领略了风光,成就了梦想,从而谱写出一部厚重的江河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