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谢家麟:抗战时曾求学武大时间:2012-02-15
编者按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校友谢家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wedding dresses 点评

人物名片:谢家麟,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毕业前曾在武汉大学求学半年。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美期间,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955年回国后,于上世纪60年代初领导完成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大功率速调管和电子回旋加速器等科研项目。上世纪80年代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研制和建造,90年代初领导建成北京自由电子激光。

“峭壁夹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黄河横渡混相似,故国山河入梦游。”1951年他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受阻,重返美国时写了这首小诗。如今读来仍能感受到作者归国受阻的怒发冲冠,以及寄居异域、思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60年后,这位耄耋老人站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他就是高能物理学家谢家麟。

    抗战时曾辗转到武汉大学求学

谢家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后,怀着科技救国的理想,于1947年8月登上赴美的轮船。仅用了4年,他便在加州理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之后,谢家麟被实验室派到芝加哥一家医学中心,研制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用它产生的高能电子束打入人体内部杀死肿瘤细胞。他只有100万美元经费,登报招聘到的助手只是一名退伍老兵和一位50多岁的机械工程师。两年后,世界上第一台使用高能电子治疗癌症的装置成功问世,轰动美国物理界。

就在成名之际,谢家麟接到美国移民局来信,要他在做美国永久居民和限期离境之间做出决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像他这样做出选择的,还有钱学森、朱光亚、华罗庚、郭永怀、王希季、梁思礼。新中国成立初期,共有2000多名海外学子放弃优越的科研与生活条件,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他们的归国,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而救国强国也渗入当时一代人的血液。谢家麟曾回忆,大学报考的是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抗战开始后曾辗转到迁至乐山的武汉大学继续求学。当时已是大学四年级学生的他选择航空系重新学起,因为“要航空救国”。抗战时期的乐山,武大师生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当时,连王星拱校长也要亲自养猪。半年后,觉得学校当时缺少实验条件,谢家麟又回到在成都复校的燕京大学物理系。

科研与创新:他有一个“加速梦”

自从世界第一台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诞生后,谢家麟就好像与“填补空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成就中,国际合作“前馈控制”、新型辐照应用加速器是世界首创,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自由电子激光则为中国写下了第一笔。

刚回国没多久,在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他带着一批学生,先后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台电子回旋加速器、脉冲功率最大的速调管,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60岁时,谢家麟还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研制中。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对撞,被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中的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里程碑。对于这项普通人不太懂的高精尖技术,媒体普遍的报道是:“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以及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记者  李佳整理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