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3日晚落幕的第 35 届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Margaret Mead Film Festival)上,由我校2009届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校友刘元辰创作的纪录片《煤路》获本次电影节唯一奖项“玛格丽特·米德电影人奖”(Margaret Mead Filmmaker Award),该片于12日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首映。
《黑天鹅》导演达伦·阿诺罗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担任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他在当晚揭晓该奖项时说,“这绝对是一部所有人都应该观看的影片”。刘元辰在获奖后感谢电影节慷慨接纳自己的毕业作品,并表示希望这个奖项能使影片走进更多中国人的视野,唤起中国社会对煤矿工人境况的关注。电影人奖是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设置的唯一奖项,它表彰当届电影节入围影片中最具艺术价值和原创表现力的人文纪录片。
刘元辰来自湖北武汉,其父亲曾在川东插队,为了毕业创作,父亲专门陪同刘元辰到川东深入生活,近距离深入拍摄了川东矿工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刘元辰在川东工作了 4 个月,数次进入矿井拍摄,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影像资料。
纪录片《煤路》讲述川东大山里的三个煤矿工人家庭的生活故事:由于农业难以维持生计,当地农民为了支撑家庭,为了后辈能够摆脱大山和农村,只有冒着生命危险下井挖煤。灾难一次次在他们身边发生,但是他们为了生活,别无选择。
第一个家庭,矿工文子的父亲过去正是因为挖煤染上肺病去世,但他依然在矿上工作,并允许自己的儿子辉在矿里开机车,辉结婚不久并有一个未满周岁的小女儿,这对年轻夫妇一直为什么时候去广东打工争论不休。妻子小芳希望辉早点离开煤矿,但他们的小女儿迟迟没有断奶,辉和小芳只有一等再等。第二个家庭中,矿工罗为了付清超生罚款下井挖煤,五年前在一次冒顶事故中受伤,高位截瘫,每天只能在床上靠妻子照顾度日。由于治疗花费巨大,家中的大儿子只有辍学到广东打工,大儿子在中山一家电池厂的狭小宿舍里道出自己的辛酸,虽然还想读书做高级技工,但为了资助父母的生活和弟弟的学业,他只有一条路走下去。第三个家庭,宣在井下是砌砖工人,他曾在外打工,但为了照顾妻儿又回到家乡在附近的煤矿上班。他一直梦想靠自己在井下工作赚到的钱供儿子读大学,还在读高中的儿子在班上成绩不错,利用暑假到大城市广州游览,但他发现自己丝毫不喜欢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他觉得城市的一切离自己太远。
影片讲述三个家庭的故事同时,还追溯了煤炭从大山深处到大城市变成电和光的过程,它代表着煤矿工人为中国的工业化所作的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隐喻着煤矿工人们自身对光明、对城市生活所抱有的憧憬。
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Margaret Mead Film Festival)成立于 1977 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电影节命名者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是美国现代人类学成形过程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1978 年逝世后随即获授总统自由勋章(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米德电影节是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为了纪念这位成就卓著的人类学家而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