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锦 李丹青 何琛琛
马克昌教授求学于武大、任教于武大,在美丽的珞珈山度过了61个春秋,经历了多年来武大的风风雨雨。从他刚入学时爆发的六一惨案.到上世纪中期开展的文化大革命,从改革开放后的院系大调整到新千年的四校合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身上有种历史的厚重感,他是一个见证历史的人物。”
那光明而自由的校园
1946年,同时收到三所大学录取通知的马克昌教授在慎重选择后,走进了如画的珞珈山水,“当时感觉前途一片光明”。
那时大学生活跟现在不一样,强调学生自律。“课堂上,如果觉得老师讲得不好,学生可以中途夹起书本离开,也可以不去上课,只要能跟上学习,考试考得不坏就行。”
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之下,马克昌教授流连图书馆,饱览《家》、《春》、《秋》、《子夜》、《安娜.卡列琳娜》等文学名著;胡适、张君劢、端木蕻良等名家在武大的讲座一场也没落下;跟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反内战、反饥饿游行……这一切深深影响着马克昌教授今后的生活。
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
马克昌教授以“坎坷”形容他毕业后的一段。人生。
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后,发配到农场劳动改造。1959年得以摘掉右派帽子,被调到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工作之余的大量阅读,令马克昌教授收获巨大。正所谓“灾难对有的人来说是不幸,但对有的人来说却是财富”
在国家动乱的岁月中,在民主与法制荒芜的日子里,马克昌教授经历了许多磨难,但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态。“有的人不知如何面对顺境,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有的人经不起挫折,严重的还选择了自杀。其实,人生路哪能永远都是直的?它也有弯曲的时候,有胜利也有失败的时候,所以,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泰然处之。”
1979年马克昌教授彻底平反,参与了重建武大法律系的工作。次年,武大法律系开始招生,并迅速成为国内顶尖的法律系之一。
回想起那段岁月,马教授表示,在校方全力支持下,重建工作开展得还是比较顺利的,但也有部分老干部思想不开放,使得他们在调配人员上遇到一些障碍,走了一些弯路,但最终他们都克服了。也正是他们的坚持,才成就了今天的马克昌教授一生都在追求法,总是选择站在法的角度判断是非。1980年,他曾受托担任林彪死党吴法宪的辩护人。马克昌教授说,作为“文革”的受害人,组织安排他为吴法宪辩护,他心里有过斗争。可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应享有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在情与法的较量中,他选择了用法律保护人权。“被告享有辩护权,我只是在履行法律责任,这是法律人应有的理想。、”
今年,马老主编的《外国刑法学总论》刚刚出版,另外一部主编的著作,又放在了案头。“我个人的最大愿望,是希望我们的国家尽快建成法制健全的国家,个人在有生之年,能继续在法学领域多出几本专著,留给后人一些资料。”
求实求是,严谨认真之中稳步向前
马克昌教授80岁生日时,昔日的学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熊选国来祝寿,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导师的优秀品质、不辜负他的教导。当记者问教授有哪些好习惯影响着他的学生时,马教授表示,是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他执教这么多年,一直秉持着“要学生老老实实读书”的教学理念,并强调“做学问一定要踏实、厚积薄发”,马克昌教授获国家图书奖的作品《比较刑法原理》,就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来完成。
也就是在马教授这样的言传身教中,他带出的历届学生都有武大学子共同的特质——根基扎实、功底深厚,很多人都评价说,“武大的学生后劲很足”。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严谨的作风,实在的为人,这就是珞珈山名副其实的大师——法学泰斗马克昌。老先生的风骨代表着一代武大人的气质,并身体力行地将这份珞珈山赐予他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它的继承人们,激励着一代代的武大人为理想、为天下披荆斩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