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花粉过敏、蚊虫叮咬、皮肤发炎……生活中皮肤瘙痒可谓无处不在。日前,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疼痛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文中指出已发现存在于一小部分脊髓细胞内的“痒基因”,将来有望用药物根治“痒痒”。昨日,记者连线身在美国的该项目首席研究员陈宙峰博士,他为读者解读了这一发现的过程和影响。
陈博士告诉记者,痒与皮肤直接相关,可发生在身体皮肤的任何部分,“没有皮肤就不会痒”。还有,当伤口长成前,人们也会感到“痒”,但这类痒的诱因,目前同样无定论。有意思的是,痛和痒经常是相克的。人们抓痒,会导致痛,痛会抑制痒。有时候,人们能够忍痛,但是不能忍痒,很多人抓得满身鲜血或伤痕,就是这个道理。
2007年,陈宙峰团队在老鼠身上找到了“痒基因”,主要存在于一小部分脊髓细胞内,作用是通过脊髓向大脑传递皮肤的瘙痒信息。实验人员将表达“痒基因”的细胞杀死和消除后发现,不管注射多强的致痒物质,老鼠基本上不会抓痒。
发现痒细胞的最大意义,在于把痒和痛彻底区分开来,对将来研发克制瘙痒而不影响其他感觉的药物,有可能起到很大帮助。陈博士说,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主要是抗组胺和激素类两种,后者能短期抑制皮肤炎症,但小孩等群体用多了不好,并且两种药物都无法起到根治作用。说到这里,他笑称,“工作室的同事们平时皮肤痒了,也只能抓几下,因为没有根治的药嘛。”
陈博士透露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将抑制痒细胞的药物注射到猫、狗等动物身上,看能否起到抑制慢性瘙痒病的作用。但能否在人类身上进行临床实验,用药物阻断痒的通路,尚需时日。
人物链接:陈宙峰,男,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上世纪90年代赴美深造,先在德克萨斯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接着又在加州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起在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疼痛中心做研究。
(文章来源:长江商报2009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