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尊师重道忆吾师时间:2009-03-16

刘岱岳

2009年3月3日,是著名病毒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高尚荫诞辰百周年。高尚荫院士,浙江嘉善县人,中国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病毒学领域先驱,26岁当教授,历任武大一级教授、生物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副校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高院士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深,为人直爽热情。他以“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带领中青年向科学前沿进军,创造性成果累累,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为后辈树立楷模,深受科学界爱戴。 
    抗战时期,武大迁四川乐山八年,名师荟萃。当时年轻的高尚荫教授立志开创中国病毒学科,在武大首创病毒研究室,成为中国病毒学主要奠基人,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创始人。他在美国耶鲁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美国劳林斯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45-1947年高教授第二次去美国,在洛氏医学研究所与诺贝尔奖获得者W•M•Stanley共同研究病毒,那里的实验条件很好,Stanley氏曾经劝他不要回国,高教授还是按原计划,带着当时较先进的瑞典式角速离心机等设备及有关资料回国,开展烟草花叶病毒研究。对此,师生赞不绝口,称赞他不愧为“民族的脊梁”。
    高院士前期做过纤毛虫伸缩的生理学研究、固氮菌研究等,之后逐步转到病毒方向,研究烟草花叶病毒、疮疹病毒、流感病毒、新城病毒、癌肿的病毒病因等。他选择病毒学前沿,特别是对无脊动物组织培养和昆虫病毒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开拓了害虫病毒防治大方向,为海内外所瞩目。
    1953年Watson和Crick氏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提出“分子生物学”这个新名词,世界进入“分子生物学大世界”。高院士高瞻远瞩,以极大的宣传力和号召力,著文并在国内外发表讲演,认为DNA的阐明,不仅冲击了遗传学,而且冲击了胚胎学、生理学、生物进化论。他认为,利用重组DNA技术,不论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上都有很大的进展,甚至提出生产基因药品,以基因治疗消除疾病。他思想敏锐,提出“生物科学时代已经来临”,对全世界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现在已经有“分子病毒学”、“分子遗传学”等专著,又有胰岛素,干扰素等药品,印证了他的预见的正确性。
    1980年,在浙江莫干山召开的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上,我代表高院士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三十年来的中国病毒学研究》,给全体与会专家以莫大的鼓舞,会后,微生物学界领导人和知名人士黄桢祥、沈善烔、谈家桢、魏景超、裘维蕃、方中达、翟中和、曾毅、田波、苏德明等高度评价,感谢高院士对全国微生物学界提出指导意见。
    高院士先后主编或编著出版了《伊凡诺夫斯基生平及其科学研究活动》(1956)、《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1956)、《微生物学进展》(1964)、《中国病毒学研究三十年》(1980)等学术论著,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独立一帜。他很强调基础课教学,密切注意世界生物科学的新动向,始终站在科学前沿。他对学生提倡“四句话”:“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善于总结,勇于实践。”高院士认为,一项成功的科学研究工作,要具备三个主要因素:一要有好的研究对象、好的实验材料,二要有好的实验技术,三要有好的工作人员,要学术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年轻工作者要占优势,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是20多岁的年轻人。
    1954年,我在武大微生物专业毕业,成绩优秀,被高院士留下做他的病毒学研究生。1979年,我在湖北公安县用英语写了一封长信给当时的高副校长,表达了想回武大工作的愿望。我很顺利奉调回武大任教,跟随高院士做科研工作。我开了一门新课程“昆虫病毒学”,开辟了一项新课题“美国白蛾的病毒防治”。1985-1986年,解放军某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公函,请我去扑灭美国白蛾,解决燃眉之急。这是应国务院秘书局和国家林业局的邀请,按照回良玉副总理的批示开展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向高院士和师母汇报,高院士当面对我说:不管为学与做事都要大胆创新与实践。因是以军用飞机大面积灭蛾,可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大胆用飞机撒“美国白蛾病毒”。这使我成了使用立体防治扑灭白蛾第一人。2006年,美国白蛾侵害北京郊区,威胁北京绿色奥运,我没有辜负高院士的教导,赶赴北京,出谋献策,组织力量,用飞机撒病毒,扑灭美国白蛾,得到中央高层首长的高度评价,为武大增光。
    1988年12月5日,高院士在梨园医院病重期间,欣然为我们创办的《生物毒素与医药报》创刊号题词:“开发生物资源,用于医药事业”,而他在1989年4月23日即与世长辞。现在,我们正遵循高院士的遗愿,为科学事业努力奋斗,不辜负高院士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