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媛 通讯员高翔
1976年,带着一捆捆厚厚的行医笔记,桂希恩从工作了16年的青海回到了武汉,他的笔记上记录着一个个令人恐惧的名词:血吸虫病、伤寒、鼠疫……惟独没有“艾滋病”,那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这三个字。
5年后,桂希恩在美国进修时,老师告诉他人类发现了这种新型的传染病,当时他想:“在我有生之年,中国不会有这种传染病。”但后来事态的发展不幸地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
在中国社会30年的改革发展中,从发现中国第一个艾滋病高危村到获得艾滋病预防的国际最高奖,桂希恩不仅让广大老百姓认识了艾滋病,也帮助众多生活在痛苦中的艾滋病人走出了黑暗,他被誉为中国艾滋病预防第一人。而在更多人心目中,桂希恩是推动中国防艾事业发展的无畏斗士。
勇闯禁区 拉响艾滋病蔓延警报
1985年,艾滋病病例首次出现在中国境内,那是一名美籍阿根廷病人。当时的AIDS被译作“爱滋病”,暗示着这种病与混乱的性爱密不可分。在人们的观念里,这是一种外国人才会得的“富贵病”,得病的都是生活不检点、乱搞的人。
从1989年到1994年,中国进入了艾滋病流行扩散期。仅1995年一年,艾滋病感染者急剧增加,感染人数从此前的几百例一下子蹿升到1567例,其中绝大多数是河南部分农村的卖血人群。但情况并未引起普遍重视,也不为老百姓所知,桂希恩率先通过明察暗访,勇敢地揭开了中国艾滋病的面纱。
“在文楼村的调查,令我大吃一惊。”回想起当年的情况,桂希恩仍感慨不已。
1999年,一名来自河南的进修医生告诉桂希恩,老家上蔡县文楼村有很多人染了一种很怪的病。几天后,桂希恩赶到当地,发觉几名患者的症状非常像艾滋病,他抽了11个血样,回来查出有10个是HIV(艾滋病病毒)阳性。
桂希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些人都是卖血的,他们的血还输给了别人!桂希恩马上向当地政府反映,可是两个多月过去了都没有回音,心急如焚的他再次进村又抽取了140份血样,结果竟有一半HIV呈阳性。经过他的调查了解和核实,证实非法采血交叉感染导致了艾滋病的流行,血液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在我国传播的重要途径。
“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1999年10月,桂希恩提笔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写信,以真实的数据揭开了河南文楼村的艾滋病问题。当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把桂希恩请到北京,详细了解疫情的调查结果,并开始关注河南农村艾滋病情况。李岚清很快做了批示,不久中央派出艾滋病防治工作组来到文楼村。自此,文楼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接受艾滋病免费治疗的村子。
身体力行 和艾滋病人同吃同住
1994年以后,中国艾滋病病毒从高危人群开始逐步向外扩散,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知道了这种传染病,“恐艾”成了一种普遍心理。桂希恩为了帮助他所牵挂的病人,以极大的勇气和爱心承担着一个普通医生身份以外的道德和责任。
“艾滋病患者除了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桂希恩说,“害怕是因为对这种疾病不了解,疾病可怕,但病人不可怕,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十多年来,桂希恩帮助过的艾滋病人已超过千人。最“惊人”的一次是2001年5月,他将5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带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做全面检查。由于医院没有床位,桂希恩安排他们住进一栋将要拆掉的两层宿舍楼里,立即遭到了周围居民的反对。桂希恩决定把5名艾滋病患者接到自己家中。他和病人们同吃同住4天,还带他们去游览东湖、长江二桥,临别还资助了他们每人400元钱。
桂希恩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生活类的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号召人们宽容地对待艾滋病人。他的行动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支持,随后武汉各界人士为艾滋病人捐献了价值10多万元的药品。
奔走呼告 防艾日益受到重视
在桂希恩等一批防艾专家的呼吁下,中国政府对艾滋病防治日益重视。
2003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地坛医院与三个艾滋病病人谈话并握手。
2003年12月19日,时任卫生部长吴仪来到文楼村,调查艾滋病的防治情况,并提出对艾滋病人的“四免一关怀”政策,率先在文楼村实行试点;同时将4000万元的防艾经费下发到上蔡县。现在,文楼村已经变成了中国艾滋病防治和关爱做得最好的村子。
2004年6月,在湖北考察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抽出时间,登门看望了桂希恩,并听取了他对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11月30日,桂希恩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之邀重返河南。他跟随温总理探访文楼、后阳两村,走访了多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并和艾滋病致孤儿童一起吃了饺子。
这些年来,桂希恩见证了艾滋病在中国从“雪藏”到公开、从小范围重视到举国关注、从歧视到渐渐关爱的历程。政府把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例如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四免一关怀”等一系列政策。
提到中国防艾的现状,桂希恩力赞政府的逐步开放和努力:“现在全社会都在重视艾滋病,我感到太高兴了。”
任务艰巨 不辞辛劳普及防艾
现在,桂希恩是湖北省艾滋病培训中心和武汉大学艾滋病医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研究上。
近年来,桂希恩发现中国艾滋病主要感染途径发生变化,从进入中国时以血液传播为主,变为性传播途径感染的比率逐渐上升,因而迫切需要加强预防知识的普及。同时,社会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依然十分严重,艾滋病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医务人员的防艾知识也有待提高,“防治艾滋病,医生的素质和责任心需要提高。艾滋病高发区的基层医生亟需培训。”
从2004年开始,桂希恩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艾滋病防治培训工作中,先后开设了湖北省基层骨干医务人员培训班、卫生部艾滋病临床医生进修班,将自己的研究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医生培训班不收学费,不收食宿费,还报销交通费,“唯一的要求是,这些医生回到当地必须再给其他的医生上课,把学到的经验传给他们。”桂希恩还经常去湖北的巴东、襄樊、浠水等有学员的地方,检查医生们回去上课的效果。
桂希恩说:“艾滋病研究需要各方加强配合,协同作战,才能尽快见到成果。我希望和大家一起,为老百姓做更多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