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 杨玉成见习记者 邓宇
编者按:本文讲述的是“水电铁军”武警水电三总队在抗震救灾中,冲锋在前、克服重重困难,为生命开路,为家园奋战的故事。而带领这支英雄队伍的队长,正是我校77级机械专业校友林友汉。
决战唐家山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这样一支攻坚克险的“水电铁军”,先后组成6支专业化抢险救灾队伍,分赴什邡、汶川、北川、都江堰等重灾区抢险救灾,第一个率先打通了317国道马尔康至汶川“生命大通道”,为大批部队和救援物资进入汶川实施救援开辟了通路,之后,他们又急赴小岗剑、石亭江、唐家山等堰塞湖排险,用热血和汗水、顽强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抗震救灾的英雄壮歌。他们就是武警水电三总队的全体官兵。
开山碎石
9天抢通9条“生命线”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在通讯中断、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武警水电三总队总队长林友汉,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程跃进主动请战。地震使通往汶川县城的3条公路全部中断,汶川成了与外界隔阻的“孤岛”。何时能打通通往汶川县城的公路成为关注的焦点。5月12日晚8时30分,距离震中最近的九支队狮子坪项目部的130名官兵、22台(套)大型机械设备,从古尔沟镇沿317国道向汶川挺进。
大雨中,5台履带式挖掘机轰鸣着从乱石丛中压过,将路基上的乱石成堆掘开;470匹马力的轮式装载机怒吼着紧随其后,一进一退,铲平路面。
余震在持续,塌方在加剧。刚过理县红叶二级电站,一段3公里长的V形路面挡住去路。垮塌的石头将路面盖得严严实实,粗大的树干和电杆倒伏在地。陡壁之间只容得下一台挖掘机的工位,在这样的条件下,官兵们摆开了一个长约千米的战场。
饿了就吃一块面包,困了就在雨中打个盹,手脚受伤了简单包扎一下……几十个小时过去了,官兵们没能喝上一口热水,即便被雨水从头到脚浇透了,也全然不顾。5月15日21时45分,进入汶川县城的317国道被率先打通,成为当时唯一一支打通通往汶川西线道路的部队。打通这条99公里长的道路,平时至少要十多天,而他们仅仅用了73个小时。
然而,灾情不等人。他们人未解甲、马不离鞍,立即挥师北上,沿垮塌殆尽的213国道挺进另一座孤岛茂县。76个小时后,他们又奇迹般出现在茂县受灾群众面前,成功打通通往汶川的北线通道。
在抗震救灾中,武警水电官兵先后完成了马尔康至汶川、汶川至茂县、都江堰紫坪铺至虹口镇、紫坪铺至龙池镇、都江堰至青城后山、都江堰至卧龙自然保护区、平武县城至平通镇、什邡红白镇通往各村公路、汉旺镇至清平乡等9条“生命通道”,共计300余公里。
抢险堰塞湖
一天下来累得站不起来
汶川大地震后,在北川、青川、德阳等地形成了34个堰塞湖。北川县城上游6公里处的唐家山堰塞湖,是堰塞湖中最危险的一个,也是排险难度最大的一个。
5月21日10时,按指挥部确定的排险方案,武警水电三总队立即组织30多名突击队员,通过直升机投送唐家山堰塞湖堤坝上,先期对堤坝进行实地勘察,为制定抢险施工方案提供参考,同时24小时监测水情变化。
5月25日上午,水利水电专家制定出组织大型机械设备在堆积坝鞍部开挖一条引水导流明渠,控制湖水下泄流量和下泄水头的抢险方案。
5月26日上午,随着米-26直升机将一台台挖掘机、推土机吊送到堤坝上,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进入了不眠之夜,在不到1平方千米的坝体上,近千名官兵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
数十台机械设备不停作业,数百名官兵在清理现场,为开挖导流渠提供作业面。1500米高的大山半座山体在地震时垮塌,塌方在余震后时有发生,飞石从塌方体上像下雨一样“哗哗”地滚下,在堰塞湖中溅起五六米高的水柱。官兵们的迷彩服湿了干,干了湿,一天下来,站都站不起来。每一名官兵身上都是厚厚的灰尘,汗水和灰尘混杂在一起,吐出来的口水都带着泥巴。
截至6月1日10时,参战官兵比预定时间提前5天完成任务。官兵们用忠诚和汗水修建的唐家山泄流槽上方宽约50米,底部宽约8米,最深处约13米,平均深12米,湖水将从这里自然流出,尽量减少采取爆破造成山体扰动造成新的淤塞。
6月1日12时,全体参战官兵乘坐直升机凯旋,在机场受到了自发赶来的近千名绵阳群众的热烈欢迎,大家打出了:“子弟兵,辛苦了!你是当代最可爱的人”。但参战官兵来不及休息,他们又接到处理余下堰塞湖的命令……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