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 心
漫画家方成先生有这样一段自述:方成,不知何许人也。原籍广东,但生在北京,说一口北京话。自谓姓方,但其父其子都是姓孙的。非学画者,而以画为业,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但宣读论文是在中国化学学会。终生从事政治讽刺画,因不关心政治屡受批评。
这位幽默艺术世界的大师,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而且在毕业之后到研究所从事化工研究数年,结果阴差阳错竟然改行画漫画,并因此名满天下。迄今,已出版的《方成漫画选》、《幽默·讽刺·漫画》、《滑稽与幽默》、《方成连环漫画集》、《笑的艺术》、《报刊漫画》、《漫画艺术欣赏》、《方成谈漫画艺术》等几十本专著,是他作为漫画家、杂文家、幽默理论研究专家的最好佐证。
考大学智力不合格
在广东省靠珠江口的地方,有个香山县,自从县里的翠亨村出了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香山县就改名叫中山县了。那是方成的故乡,他与孙中山先生同宗。
离翠亨村不远,有个左埗头村(现称左步村),村子不大,住着欧、孙、阮三大姓人家,其他姓的人很少,今天的方成就是当年孙家的“三郎”孙顺潮。同村的阮姓出了一位大明星——被迫自杀的阮玲玉。
“我们说的话属于闽语系的,跟广州话截然不同。我们说‘下雨’,发音差不多是‘着火’,北京人一听吓一跳。”方老的普通话很标准,听不出哪里的口音。
说起童年的往事,方成记忆犹新。他讲了这么一件事:“一天,妈叫我到小铺打一瓶酱油。回家路上,一位叔叔向我喊:‘看呀,你这瓶底是漏的!’我慌忙把瓶底翻上来看,酱油洒了一地,逗得人哈哈大笑,叫我小傻瓜。”
方老出生在北京,曾在四川、上海、香港等地居住,在家乡的时间非常少,但他对家乡却爱得深情执著。他曾请人刻“中山郎”(非“中山狼”也)闲章一枚,书画落款也往往写上“中山方成”。几年前,他把自己毕生收藏的书画和自己的上百件精品画作全都捐给了家乡,不求任何回报。
无论走到哪里,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这是我们中山的灯!”因为中山以生产灯具闻名。
因为父亲在当时的北平工作,方成出生在北京。小时候他跟着母亲回家乡住了几年,九岁的时候又回到北京,插班上四年级,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初中毕业是在1933年,就在那一年父亲被裁失业,于是全家彻底迁回广东的乡下,他留在北京读住宿的高中。
他1936年高中毕业,想学医,想救国。那时候各个大学都把自己招生考试的日期公布出来,没有统一的高考。他首先投考燕京大学,报考医学系,结果其中智力测验不合格,智力不合格的人是没有资格当医生的,当然就没有被考取。
于是投考武汉大学,考试那天婶母强行留他吃午饭,耽误很多时间,结果迟到不准入场。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恰好发现武汉大学请来监考的老师是教他中学的老师,于是他被私下里放进了考场。
同时,他还投考了河北工学院,经历更传奇。他自称极少看课外书,只是偶然看到一本科学杂志,看到一道题,有算法,结果居然在考场上见到了这道考题。
“那道题是用一杆卖菜的小秤来测一根很长很粗的铁轨的重量,我看了算法,考试的时候不但很容易做出来,还画上了插图,结果就考取了,总分是第一名。”若干年以后方老对那道物理的计算题记忆犹新。
后来他选择就读武汉大学化学系,为了学制药,弥补不能学医的遗憾。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大肆入侵,方成向学校申请休学两年,到香港住在舅父家。
1939年,武汉大学西迁到四川乐山县,方成重新报到入学,继续读化学系。他和政治系的一个同学参加“抗战问题研究会”的话剧活动,同学担任导演,他是化妆师并且主持音响效果。后来这位同学提议大家一块儿办一张文艺性的壁报,并为壁报取名《黑白》,壁报社就叫“黑白社”,方成主持漫画部分,每周出一期。
之前他很少画漫画,最先是以自己身边的事情作为题材,比如乐山气候潮湿,学校宿舍很简陋,老鼠很多,于是老鼠就成了漫画题材。还有就是臭虫特别多,“晚上被臭虫咬得无法入睡,只得爬起来抓臭虫,抓住掐死,放进折成的纸袋里。掐死一个数一个,直到天亮,足足六十个。想起这件事,画成《一觉醒来》。”
刚涉及漫画创作时,他比较熟悉连环漫画的艺术技法,慢慢摸索独幅漫画的创作方法,边画边学。
谈到漫画的技法,方成这样说:“漫画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形式,想说什么就画出来,但表达是讲究谐趣和幽默的,这是漫画艺术方法的特性。语言很自由,什么都说,漫画也就同样自由,什么都可以入画。当然,画漫画也要遵守艺术品的共同要求,以美的手段用笔。”
最近这二三十年,方成主要采用中国画的水墨技法画漫画题材,构思新颖独到,线条的功夫自然纯熟,可以说是自成一家。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