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
她是一个瘦弱矮小的女人,采访她时,桌上的一堆书竟能将其埋没;
她是—位果敢而讲效率的女人,虽然身居校长一职却从不设秘书;
她是—位令人刮目相看的女人,她的名字已收入美国出版的《国际最杰出领导人物索引》;
她就是著名的教育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香港树仁学院校长钟期荣博士。
寄志“树仁”
钟期荣1920年7月生于湖南长沙,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里,就读和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旋获全国司法官考试第一名,就职四川壁山地方法院刑庭推事。与胡鸿烈大律师结婚后,便一同远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1955年6月折还香港,陆续任教于联合书院及浸会、珠海、崇基、崇华等院校。
长期以来,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教育政策一向跟随英国,直到1911年始建立香港大学,50年后才创办香港中文大学。当时适龄青年,平均100人中只有1.5人能侥幸进入大学,或者只有远渡重洋去海外求学。
面对这片“文化沙漠”,钟、胡二人痛感改革之必要。他们决定出资兴办树仁学院。在事后回忆中,钟期荣这样写道:“我俩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为典型的中国书生,一腔热血,报国无由;慕古思贤,忧时忧国,咸信兴绝学于当今,重振人文,乃大丈夫应有之壮志,故此不避万难,要以愚公移山精神,负起海内外复兴中华文化之重任,来推行仁者教育,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培养仁人君子,故创立树仁。”
创业初期,一切都从零开始,钟期荣亲任校长,胡鸿烈任校监。有着一个人能办完的事绝不两个人干性格的钟期荣,在办学初期,更是将其作风施展得淋漓尽致。这种作风一直保持至今,独树一帜地开创了整个校办只有她一人的纪录。
果敢抉择
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树仁声誉日隆,社会好评如潮。港府于1976年宣布承认树仁为继浸会之后正式注册的专上学院,并无偿提供宝马山官地,兴建校舍。随后不久,布政司专函承认树仁学院文凭,政府部门表示欢迎树仁学生前去应聘任职。
正当树仁迈向坦途时,一股寒流突然袭来。1978年10月,港府提议以经济援助港府认可的浸会、树仁、岭南三所私立大专院校,换取这些学院改行“二二一”新学制,以求与英国学制衔接。这意味着树仁如接受经济援助将要改制,降低人才培养规格与学校学术水准,并难以与中国和国际大学学制衔接。然而,如拒绝改制,将失去经济援助,难以筹措经费兴建耗资巨大的新校舍,何谈更大发展。严重的挑战摆到了树仁与钟期荣面前。
勇者无惧,钟期荣深邃地洞察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日益提高的需求,并真切体会学生往海外升学、衔接国际教育的实际需要,决意不改初衷,毅然舍弃港府的经济援助,大无畏地踏上荆棘满途的道路,并继续承诺给予学生免息贷款。
事实验证了不改制的正确性。树仁得到更大发展,学校一片欣欣向荣。
赤子之心
在中英正展开香港回归谈判之际,宝马山新校舍又破土动工。此时,社会各阶层动荡不安,一些人挟资移居国外。钟期荣却穷其所有,拿出房契作押,倾尽毕生积蓄,拨作建校经费,以实际行动支持了香港回归。
如今的树仁学院,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颇具规模的大专院校,造就了逾万名毕业生,其成就举世公认。
1997年,武汉大学第一届杰出校友颁奖大会在绿树葱茏的珞珈山下举行,钟期荣作为杰出校友中唯一的女性,特别是来自即将回归土地上的海外游子,在颁奖会上激动异常。
她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在母校学习时的情景:“在武大学习四年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母校的校风。记得当时的教务长朱光潜先生就把校风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尽管那时我们的生活很清苦,在文庙里读书,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八宝饭’(砂子、稗子、老鼠屎),但是在求团结、守纪律、钻学术的校风影响下,我培养了刻苦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离开母校的半个世纪中,我就是靠着母校打下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厚实的知识底蕴走上人生的创业道路。”
半个多世纪阻隔,没有隔断钟期荣怀念母校的拳拳深情。她没有忘记给母校捐款设立奖励基金,奖励法学专业上品学兼优的学生;更没有忘记将自己全部的杰出校友奖金回赠母校。她既给母校留下宝贵的“树仁”精神,也给青年学子留下了启迪和思考。
来源:珞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