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赵林的教学“秘笈”时间:2007-09-14

陈博雷

他的专业课吸引了很多外院的同学旁听,以至于本专业的学生都没了位置;

    他的通识课总是人满为患,全校最大阶梯教室,常常里里外外被挤得水泄不通;

    他一有什么“新闻”,常会引得武大学子沸腾,珞珈山水、校园广播、茶前饭后,到处都充满了关于他的话题……

    他,就是被誉为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学院教授赵林。他说:“想要成为一个真正受到学生热爱的老师,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睿智,还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怀和高超的授课艺术。”也许,这就是赵林为人、为师的秘笈。

秘笈一:天职意识
    “这就是我的讲台,我一直站在这里!”赵林把马丁·路德的名言修改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赵林上课一丝不苟,认真程度是出了名的。执教20多年来,从不迟到早退,从没让一个研究生或者青年教师代上过一节课。即使外出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也一定找时间把缺的课补上。针对有些教师要研究生代课的现象,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扪心自问,你的天职是什么?”

    赵林正是把兢兢业业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育人工作作为自己的天职。他说,“每当我面对着这些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时,我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使得我把三尺讲台视为生命,以自己的学识、良心和激情去面对同学们。在美丽的珞珈山麓执教二十载,最令我欣慰的是自己在历届学子心中播下的知识种籽,最令我感动的是每学期课程结束时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种神圣的天职意识使赵林一直处于一种感动状态,他说:“一个教师在讲课时如果不能感动自己,他也同样不可能感动学生。”

秘笈二:学识扎实
    十多年来,赵林已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了《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等10部个人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他和邓晓芒教授合作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专业课教材两年内重印了5次,一些高校哲学系将该书定为专业课指定教材。这些学术上的成绩为其授课提供了扎实的学识基础。

    赵林一直为本科生讲授《西方哲学史》基础课,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他上课时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深入浅出地把晦涩的哲学原理讲得趣味盎然,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用心思考和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方面,他从史学家的角度用连贯的逻辑连接浩如烟海般的事件,另一方面又以哲学家的专业素养来分析复杂的问题。

    “他胸中自有丘壑,讲课时娓娓道来,你会不自觉地被他博学而不失条理、幽默而不失严谨的讲课风格所吸引。”谈起赵林的课,研究生陈艳波很是兴奋。

    秘笈三:激情投入
    一次西方哲学史通识课,讲到一半窗外突然大雨滂沱,赵林仍讲得兴奋,看到同学们骚动起来才发现外面正在下大雨,他非常淡然地一挥手,说:“没关系,我讲完了雨就停了。”马上又沉浸到讲课之中……事隔近三年后,已毕业的2002级同学任飞仍对这堂课印象深刻:“赵老师讲得非常投入,除了学生的反应,没有什么能干扰他的课堂。”

    一次下课回家,赵林塞着耳塞走在校园里,迎面而来的同事打趣说道:“赵老师还真时尚,走路都听着歌!”赵林说,“这是我刚上课的录音,我正好在路上再听一遍,看哪些地方讲得不好。”同事把耳机拿过来一听,果然是讲课录音,顿时觉得非常震撼。

    患有严重咽喉炎的赵林,常常一面含着喉片一面授课,下课时声音往往已经嘶哑得说不出话来。
激情的投入使枯燥乏味的哲学课程变成了深受全校学生欢迎的热门课。有同学在博客中动情地写道:“不知道‘赵林’这个名字对珞珈人意味着什么,我想到虔诚二字,每每去上他的课时,满满的教三001,赵林老师讲课时脸上的神采焕然,一个用心传道授业的师者才会发出的光芒,一个真正热爱哲学并以之为幸福的人才有的魅力。现在想起,不禁哽咽……”

来源:珞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