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做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对话作家方方时间:2007-09-12
武汉大学寻访杰出校友主题社会实践团队
 
前言:采访她之前,我们的心里都很忐忑;因为作为一个才女,她善于刻画卑琐丑陋的病态人生,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点;她的语气中常常透露着一种冷嘲和尖刻;在她工作的环境里,她总是一针见血,说客观的事实,提尖锐的问题,不迎合领导,也不说空话。面对这样的知名作家,我们担心我们提的问题不够水平,也担心双方的沟通会存在种种问题……但是采访仅仅过了不到五分钟,我们就打消了疑虑;因为坐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而且是一个风趣幽默实话实说的人,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已经爽朗地笑过多遍了。
 
 接受采访的方方
 
一、     求学篇
 
有关读书——“当年不谈感情,一心一意读经典”
 和我们采访过的无论是老三届还是新三届一样,方方老师告诉我们,他们读书的年代,是因为珍惜和热爱而读书;十多年没有读书了,大家都如饥似渴地读书、借书、抄书;没有电影,没有网络,没有音乐,没有爱情,唯一拥有的合法且光荣的精神大餐,就是阅读。方方老师说,“我们的读书量很大,经典作品,人人都读过,有的甚至不止一遍。不像现在的学生,不读原著。”
谈到课外的生活,方方老师说,“大家对流行的东西似乎不太关注,何况也没什么更多流行的东西,除了流行歌曲外。而对低俗庸俗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持嗤之以鼻的态度。至于感情方面,真是没有什么人谈恋爱,虽然我们的年龄比现在的大学生更应该谈恋爱。顺便说一句,当时中文系里的党委书记开大会明确指出,三十岁以下的同学不准谈恋爱!这个规定,耽误了多少人的婚事,也错过了多少姻缘!以至我们年级大多人在学校都没有找到对象。”
 
有关情绪——“忧国忧民,关心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谈到他们的思想,方方老师说,他们这一代人,因为经历得多,对时政有一种天然的关注。忧国忧民之心人人皆有,国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大家都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关心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有关同学——“众多的牛人,讨论有趣的问题”
当被问到当年的同学时,方方老师笑着告诉我们,因为文革的原因,班里很多的学生之前都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有的当过记者,有的当过小学教师,而且都是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的人;对于那场运动,有的人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对于各种社会问题,也常常提出非常有想法的见解,以至于当时的年轻老师面对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时,上课都战战兢兢,下课后还对同学们说:各位在座的大哥哥大姐姐,如果我讲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原谅!
此外,他们经常辩论,探讨,讨论的主题也很有趣,包括“文学作品能不能写爱情”、 “文学能不能批评社会的阴暗面”、“文学是不是阶级斗争得工具”、“歌颂与暴露”等等现在看起来很滑稽的主题。但是在当时,这些都是非常敏感且新鲜的话题;也就是他们这些年轻的学生,他们的这些讨论,推动着思想的迅速解放。
 
有关老师——“与老师平等交流,亦师亦友”
 因为历史的原因,方方老师那个年代的学生,跟老师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想法上,都是非常相近的,基本没有代沟。所以他们和老师基本是平等的关系,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有着非常好的氛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他们毕业的时候,老师都感到深深的遗憾,因为这么多知音式的学生一下子离开了,舍不得!
 
有关生活——“拿甲等奖学金,却并不存在贫富差异”
方方老师告诉我们,她拿甲等奖学金的时候,是一学期的饭费免掉,并且还有三元钱;“每周回去一次一个月一共2.4元,剩下6毛是我一周的零花钱。”当时是免除学费,学生只需要付生活费;而且当时还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社会上也买不到什么新的东西;条件好一些的也就买个收音机,或者多买几本书,学生与学生之间根本看不到什么贫富差距。
 
有关精神——“在大学里学到的最主要的不是知识,而是相互的学习,是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方方老师求学的时代,因为当时老师列出的书目很多都是大家在文革时期偷偷读过的,所以大家一起学习的时候,“那种氛围最重要,大家一起交流,相互学到了很多东西”;回忆到当年上课时的一人一个拐手椅(现在教11部分教室的那种),方方老师说,这个很小的方面就代表了一种独立精神;因为刚刚文革过后,所以思想的渣滓尚未完全清楚,大家都还习惯于听从领导的、报纸的,脑袋还长在别人的身上,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概念;但是经过大学之后,他们知道了“脑袋是长在自己的肩上的”,一个人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可以和别人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结论!“独立思考的思维,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比知识的获取更加重要!”
 
二、     阅历篇
 
从事工作——“做革命的一块砖,干一行爱一行”
谈到就业,方方老师告诉我们,尽管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他们的就业基本是分配到哪里就是哪里,自我意识不强,不会说自己要到那一个行业哪一个单位,“都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是他们的责任意识、精英意识非常强,无论是在什么岗位上,都会立志要做得好,什么活都认真做,什么苦都能吃!
 
   人的命运往往难于预料,但是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保持高的责任心是做好自己工作的前提。
 
深情寄予——“学生时代和工作时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家一定要准备好”
   当我们问及方方老师在电视台的工作经历时,她告诫我们,学生时代对工作的预期,和自己踏入社会后实际操作的工作,一定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完全不一样,大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工作改变——“不喜欢浮躁,所以果断地选择离开”
尽管在电视台拥有非常大的自由度,不需要上班,福利也很好,还可以经常到处旅游,但是过了几年,方方老师还是毅然选择离开电视台,进入作协。谈到因为,方老师说,一者电视台显得很浮躁,缺乏自由精神;二者电视台不需要多少文化,所以没有读书的氛围,她自己不是很喜欢;三是随着自己思想的成熟,觉得自己更适合更喜欢一个安静读书和思考问题的地方。
 
 
谈事业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一定要有事业心”
当谈到政治的时候,我问了一个关于大学生政治觉悟得问题。方方老师说,这个年代,学生已经有相当大的自由权了,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她同时强调,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事业心都非常重要!“事业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骨架,无论受到什么挫折,只有有事业心,就代表一个人的骨架都还是站着的!”
 
创造轨迹——“从玩文学的浪漫,到思想的逐步成熟”
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方方老师说其实存在着很多改变。年轻的时候,自己更多地是在玩文学,写年轻人的生活,以一种很浪漫的、玩世不恭的心态在写;但是后来社会阅历更加丰富后,遇到过很多在做人做事方面的问题后,就开始静下心来开始思考,也就产生了《白梦》那样的比较严峻的作品。
 
人生态度——“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知道人要乐观地活着”
读过方方作品的人都知道,她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人活着的一种残酷。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所有人面临的生活,其实都是很残酷的;知识残酷的等级和形式不同而已;而且一个人往往理解不了他人生活的残酷。”她认为文学的魅力,可能就存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跟自己相似的那一种类型。但是,对于生活,绝对不能悲观;因为每个人都有亲人,朋友;有责任,义务,所以必须带着精神来战胜这些悲观主义的情绪,乐观地活着!
 
三、     观点篇
 
关于韩寒——“现在这些年轻作家,就是缺少阅历”
对于文学,方方老师认为,文学始终是要反映生活的,很多的道理是建立在对社会的体验上的,所以生活的阅历生活的刺激非常地重要。他们那一代中文系的学生,很多都是当过工人啊,农民阿,老师啊,自己的阅历本来很丰富,然后进入大学学习,所以学生年代写出的东西,二三十岁的人都会看; “现在的很多年轻作家,虽然写的文章也很火,但是写出的文章没有力量,文字很漂亮,但是缺乏思想,所以只有年轻人会看,二三十岁的人,稍微有点生活阅历的人,就会觉得好笑;因为他们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不是‘却道天凉好个秋’!他们缺少的不是才华,而是阅历!”
 
关于武汉——“喜欢武汉,也喜欢武汉人”
在方方老师的小说中,大的背景往往就是武汉,人物也常常是武汉人。所以我们问到了她对于武汉和武汉人的看法。她说,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武汉从来没有像北京、西安、南京那样做过国都,从来没有成为过政治文化中心;也没有像上海、天津、广州一样临海,没有吹过“洋风”。武汉在经济上是一个商业辐辏,在交通上九省通衢,在自然景观上有很多大气的山山水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武汉都是一座可爱的城市。武汉的俗气是一种“土俗”,说好听点叫纯朴的俗气,说难听一点是油滑的俗气;而上海、广州也俗,而且是一种洋俗!
关于武汉人,她认为,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人,武汉人很自卑,所以显得宽容,很能容忍外部的文化,一点也不排外;但是自卑的另一面上,武汉人也有强烈的自尊,所以“喜欢欺负人,欺负过得比自己更差的人”。但是武汉人也很仗义、豪爽;同时因为天气的缘故,显得急躁。但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武汉人的很多生活习惯,很多意识,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改变。
 
关于武汉食物——“武汉食物好吃,而且便宜”
对于武汉文化的热爱,方方老师有很多笔墨花费在描写武汉的食物上。她说,武汉的食物,尤其是小吃,两个特点,一个是好吃;一个是便宜。不像上海、广州等城市,“两个人吃一千块钱还吃不到什么东西!”她戏称,这么多年来,不想离开武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舍不得武汉的这么多美食。
 
关于快餐文化——“保持宽容的姿态对待这些(如超女,如百家讲坛)”
作为一个连续七年作为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的作家,作为一个平时也看超女快男的作家,我们很想知道,对于现在饱受批评的文化快餐现象,方方老师有怎样的看法呢?于是我们提出了关于百家讲坛上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评论这样一个关于文化快餐的问题。
“这是时代的原因。”她认为,观众为什么喜欢快餐文化?不是缺乏好作品,是因为大家不去读!是因为大众的阅读能力读不了那些东西!所以产生了把三国讲成故事、把论语讲成“心灵鸡汤”的现象。这没有什么值得攻击的。中央电视台本来把百家讲坛定位为初二阅读水平的人看,但是很多大学生也去看,教授也去看,这一方面体现这些人水平的低下;另一方面只要不把这些东西作为学术演讲来看,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对于这样的现象,方方老师认为,要持宽容的态度去看待。既然大众需要,那么产生这些快餐也就是合理的了。用她的话说,“至少于丹让大家知道了中国有个圣人叫孔子,至少让大家知道了孔子写过《论语》这本书嘛!”
 
关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没有人可以超越时代,试图超越时代的人,小心被时代的巨轮压死……”
谈到大学生读书的功利性和工具化问题的时候,我提出了李敬一老师关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观点。方方老师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种种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大学生要学会适应时代,不要尝试所谓超越时代;“只能踏在时代的肩膀上行走,而不要去逆着时代或者超越时代,否则就很危险。”当然,方方老师也提醒我们,一定要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保留起码的道德底线。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再言:从下午三点阳光正激烈到下午六点凉风习习的近三个多小时里,采访的会议室里,不断洋溢着我们的笑声。茶喝了一杯又一杯,话说了一筐又一筐,我们的了解加厚了一级又一级,我们的眼界,也提高了一层又一层。Bb, cc, yy, ll, mj, 出来才发现,心情轻松无比,肚子却是饥肠辘辘。但是这样的炎炎夏日的下午,我们希望还会有更多!
 
附:方方基本资料
方方(女)(1955—)原名汪芳。原籍江西彭泽县,生于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做了四年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1975年开始写诗。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大篷车上》。出版作品集有《大篷车上》、《十八岁进行曲》、《江那一岸》、《一唱三叹》、《行云流水》等。早先的作品以反映青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为主。1987年发表《风景》(《当代作家》1989年3期),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批评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自此发表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灿烂》等一系列作品,均受好评。她着重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善于刻画卑琐丑陋的病态人生,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点,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语气中常透露着一种冷嘲和尖刻,在简洁明快、舒畅淋漓的叙述中蕴含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逮的人生思考。 方方的作品为写实小说。小说取自1980年代一直到当代的市民生活,生动而富于情感,十分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她是出生于1950年代,成名于1980年代的一代作家的重要代表。 她在对“80后作家”的评价中,表示新一代人的作品存在很大的问题,“10个人放在一起,起码有8个人是差不多的,无论是文字还是所表达的情感。”,并且认为文笔“还有点儿幼稚”。
此外,方方对于武汉这样一个老工业城市和一个老商业都市有着相当的了解,对这里的人们也非常熟悉;她热爱武汉文化,对武汉和武汉人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自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女人,人称其为汉派作家的代表之一。
 
来源:武汉大学未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