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院士风采:“泥腿子院士”朱英国时间:2007-08-29

 姜晋明 王怀民 陈程

提起世界绿色革命中的杂交水稻,大家首先会想到袁隆平,其实在湖北有一个几乎与袁隆平比翼齐飞,为我国杂交水稻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    

    【朱英国,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植物遗传学和基因育种研究。他大力倡导水稻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培育出一个又一个优良水稻品种。他所研究出的“红莲型”和袁隆平的“野败型”一起被国际公认为水稻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之一。】   

    每天早上8点整,朱英国院士就会准时走进他的实验室,开始一天的研究。被誉为“泥腿子院士”的朱英国始终坚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朱英国院士:“我也是出身于农村,对农民的疾苦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为三农服务也是我们从小就开始立志 。”
   
    从1972年起,朱英国便开始不断探索培育水稻新品种,为了缩短培育周期,每年秋收以后朱英国都要带上1000多个套袋南下海南岛,开展课题研究。到第二年4月,将收集的品种分类后,再带回武汉赶季播种。就这样循环往复,几十年如一日,朱英国几乎从来没有过节假日,多少个春节都是在工作中度过。   

    朱英国院士:“我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特殊性的东西。兢兢业业地工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特点,那很多人就是很兢兢业业地工作,比我们这些工作还强的都有。” 
  
    经过反复实验探索,朱英国带领课题组,用一株海南红芒野生稻作本体,用几十个常规稻种作父本进行杂交,终于育成红莲型水稻三系及红莲型杂交稻。经大面积种植亩产可达700公斤以上,解决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杂交水稻存在的细胞单一,遗传背景狭窄,米质不够理想,抗性下降等问题,起到了隔离带和防火墙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第三次革命”。

来源:湖北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