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23岁的武汉丫头闯香港时间:2007-07-02

采访地点:香港国际会展中心

   “在香港,有实力的人才能混得好。”说出这句地道武汉话的邵伊,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传播专业的学生。去年,她从武汉大学02级广告系本科毕业后来港继续求学。

6月23日下午,记者见到这位23岁的武汉丫头时,她正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房地产展览处布置展台。她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一家美国拍卖公司的行政助理兼市场拓展员。

“我今天要代表公司拍卖两块土地,要张罗会场、和参观者交流,还要负责策划和推广,很有点忙。”邵伊略显疲惫,但又有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记者看着来往于展台前的人流,听着邵伊不断地变换着英语、粤语、普通话进行交流,不忍打扰她的工作。直到晚上7点展会结束,才有空和邵伊聊了起来。

奋斗5年,从武汉到香港

“5年前,我刚进入武大广告系,就筹划来港深造。”谈到来港的初衷,邵伊流露出些许的骄傲。由于亲戚朋友在香港,年少的她每年都会来港探亲,也比同龄人更了解香港。“香港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就是充满了机遇,我想到这里来开阔眼界。”

5年后,梦想照进现实。高分考过托福,邵伊向香港中文大学递交了申请材料,并顺利地拿到了该校的奖学金,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香港。“中大依山傍海,极有情趣。而这里盘旋而上的山路,让我想起了母校武大的亲切。”说到此处,邵伊望向远处,似乎在遥望香江那头开遍校园的樱花树。

香港中文大学使用的“两文三语”进行教学(两文=中文+英文,三语=英语+粤语+普通话),初来乍到的邵伊在语言上一下还适应不了,好在喜爱英语阅读的她灵活且勤奋,与师生们的沟通也渐入佳境。

  港式教育有压力也有动力

在专业课程上,较之内地,香港教学比较灵活。邵伊向记者展示了香港中文大学某门研究生的课程提纲:其中20%为某指定书目的书评报告(15页,全英文写作)、20%为随堂测验(共三次,考试内容从厚达800页的全英阅读材料中选取)、50%为小组作业(每组5人)、20%为堂上演示(演讲与幻灯片演示,其中20分钟演示,10分钟答问)、30%学期论文(25页,全英文写作)及10%的课堂参与与出勤(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的发言)。

“学习上,有压力也有动力。小组作业时,大家在团队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研讨,从中感受到快乐。”邵伊很享受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快感。

  能跑就绝对不走

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了一年后,邵伊即将毕业,她的签证就快到期了,就业和生存两座冰山慢慢浮出水面。目前邵伊所在就职的拍卖公司隶属于一家美国大公司,用她自己的话说,她需要这样的一份工作。

对于邵伊,工作累是自不用说的,在香港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在超负荷运转。“但是能跑的时候我绝对不走,我不想错过任何一次机会。”

问及有没有近期回汉工作的想法,邵伊坦言,暂不会考虑。“在香港,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挤占生活空间,每个人都在跳起来摘桃子。如果我回武汉工作,肯定比现在过得舒坦得多。但是很多时候,太安逸了就会容易迷失方向。”

末了,邵伊怀着热切的语气告诉记者,若干年后,如果她储存好自己的能量了,还是会回内地的。“我相信,也期待着那时内地的机会比香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