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雨果:人工大脑之父时间:2007-05-28

冯林

被称为“世界人工大脑之父”的雨果·德·加里斯,在离开美国成为我校国际软件学院全职教授之前,是犹他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这位作家型的浪漫科学家说:“这是美国人才流失到中国的开始。” 
     
       
    钟情于珞珈山上的武大
    当初得知他有意东渡时,国内曾有知名大学不惜高薪向他抛出“橄榄枝”,但被他婉拒了。他觉得“武汉大学的生源更好,文化氛围也更浓”。

    作为世界上设计、研究和制造“人工大脑”的先驱,雨果移居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试图使武汉大学成为世界“人工大脑研制中心”。

    他在我校开设MPC课程,为中国高校首创,全世界目前开设此课程的高校尚不足10所。MPC课程即数学-物理-计算机综合课,是方兴未艾的国际前沿学科之一。该课程综合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学等相关知识并致力于计算机新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具有不同于以往传统课程的全新内容。

    雨果精通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软硬件,能说流利的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和日语,目前正在刻苦学习中文。

    他曾多次来中国讲学,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他认为当前中国比美国存在更多的机会:“中国本世纪将成为赢家。去年武汉的经济增长率为14%,而美国仅为3%左右。”雨果通常喜欢站在赢的一边,这使他感到骄傲和自豪。他还认为在武汉大学会有许多优秀而勤奋的高才生(博士生)参与他的研究,以帮助实现研制人工大脑的目标。

    当然,他的夫人雷国庆也是他来中国定居的重要理由之一,因为武汉大学是雷国庆的母校。

    着迷于“人工大脑”的研制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4个制造“人工大脑”的机器,都源自雨果,一个在美国,一个在日本,两个在欧洲。雨果在世界上开创了“可进化硬件和量子计算”的研究领域,被称为EH领域奠基人、进化硬件和进化工程学之父。

    1989年他提出“进化工程学”概念和建造“人工大脑”的想法,希望通过构建由许多人工神经网络模块组成的网络,并采用进化的方式来建造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人工大脑;1992年又提出“可进化硬件”的概念,提出用硬件来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提高人工神经网络以及整个人工大脑进化速度。

    此后又过了5年,他从日本ATR研究所获得40万美元经费,开始在美国建造CBM(CAM-BRAIN MACHINE)——一台超级计算机,能以极高的速度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进化,从而快速构建“人工大脑”。

    2000年他从布鲁塞尔政府获得100万美金的研究资金,回到比利时制造人工大脑,控制有数百个行为能力的机器人。同年,比利时布鲁塞尔StarLab购买一台CBM,并提供经费用于“人工大脑”的研究和建造。

    2005年,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高速计算机的成本持续降低,雨果开始着手使用Celoxica公司的FPGA嵌入式套件建造第二代“人工大脑”,而其著作《Artilect War》也在美国出版。该书已被清华大学出版社翻译成中文,将于近期出版。

    被称为“超越时代的天才”
    前不久美国广播公司(ABC) 制作的大型科学纪录片《地球末日》(Last Days on Earth)在全球热播,7位世界顶尖级科学家同在该片中亮相,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探讨地球的终极状态以及人类的命运,其中就有雨果和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史蒂文·霍金等。

    2006年美国上演了一部约1.5小时的关于雨果及其人工智能的电影记录片,该片参加了去年的欧洲和美国电影节,今年还会再次参加。

    雨果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国的电视、报纸、杂志、电台、网络等媒体上,还有许多国家拍摄过有关他的电影记录片。著名的电视节目英国的“探索·发现”(Discovery)就做过他的专题采访节目和报道;法国主流报纸《Ce Monde》登载了10多篇关于雨果的报道,2001年7月在巴黎引发了一场国会听政会。

    雨果同时还是一位作家,一个有着政治和伦理意识的社会评论家。他的著作被译成英、法和德文在欧洲和美国发行。他是世界经济论坛“瑞士达沃斯科学学会”会员,多次在该论坛演讲。

    世界著名的“应用道德规范”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彼得辛格博士把雨果定位于“完全的怪人”和“超越时代的天才”之间。

    英国里丁大学控制论教授凯文·奥里克博士在雨果的《人工智能的战争》一书前言中写道:“他是人工大脑这个新领域里的先驱者。如果世界上有哪个人是处于预测高级人工大脑对于人类的影响的优越位置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雨果。”

来源:珞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