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记奋斗在水运战线的上世纪武大53届部分校友时间:2007-05-15
罗肇森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现今中国水运货运量占世界首位,2003年世界20个超亿吨大港中,中国占了9个;2006年中国超亿吨大港达到13个。如此高的货运量,必然要有深水航道和深水港口以及四通八达的内河运输才行。可是你是否和道,这里沉浸着多少人的努力,花费了多少人的心血,其中,武汉大学53届毕业的学子,他们的勤劳和业绩你知道吗?!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3年起,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各种人才,尤其是港口航道的人才。因旧中国这类人才主要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国的人才奇缺。1953届毕业的同学是1952年经院系调整从原来武汉大学水利系、广西大学土木系、河南大学土木系以及南昌大学的土木、水利科系调整过来的。当时,水利系那一届按来自不同学校分甲、乙、丙、丁、戊五个班,调整过来前只学了二年基础课,调整过来后学的是水利专业的基础课,如明渠水力学、钢筋混凝土等。1953年筹建水利学院后分河港工程、农田水利和水力发电三个系,调整过来的同学都由河港工程系领导。到了1953年7月,由于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就把我们提前毕业了。教务处把我们河港工程系的名册呈报到教育部,交通部到教育部要人,一看到河港工程系的毕业生,一手抓住不放,除了少数到海军部门和留校任教者外,全部分配到交通部。由于我们没有学过港口航道的课程,同学们当时都很茫然,纷纷向上反映。为此,毕业的分配延迟了一个多星期;最终,服从建设急需分配到交通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多的一批分配到交通部门的大学生,后来,他们都成为建设港口航道的一批骨干。
 
毕业前同学们已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服从祖国的需要与分配,不懂就学,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走上工作岗位后,同学们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上做出了好成绩,成为交通战线上的主力与骨干。全系180多人中,先是集中分配到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和交通部航务工程设计院;1958年后,随着机构的扩大与建设,以及中央机关下放大潮,后来几乎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设计院、工程局、或工程处,各部属和省属的航道局、各流域机构的航管局或航管处等等。这其中,在交通部的有刘书伦,他是1970调交通出版社、1980年调航道处、随后在内河局当付总工的,是交通部航道方面的知名人物。现任聀于交通部三峡办,在国务院三建委協助工作,为三峡工程通航建设贡献了极大的力量,他曾任三峡工程论证航运专家组专家,三峡工程关鍵技术攻关组专家;陈棣生,他当了航道处处长;还有已故的肖先琼,她在基建处,审查并参与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分配到科研院所的,如卢汉才、刘家驹、罗肇森,他们三人先在水运科学研究院筹备处,后来合并入南京成为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港研究所的主要成员;水运事业发展后,卢汉才调天津组建并任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研究所所长,刘家驹后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港研究所所长;一南一北,都是交通部的主要水运工程的研究机构。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材料结构研究所里还有吴绍章,研究港口各种早、强耐腐蚀混凝土,河港所罗肇森研究河口治理和海岸工程泥沙,都是国内知名的专家。
 
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负责全国的水运规划,林雄威在那里当了总工程师并为交通部门少有的几个设计大师之一,他主持了全国水运主通道和港口主枢纽的布局规划和许多航运、港口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1995年后任交通部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交通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航务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都有53届的同学当总工或副总工,如王守忠、杨富春、钱兆钧等,他们对北至大连港、营口鮁鱼圈港区、天津港、秦皇岛港,南至广州港、珠海港和湛江港都做了大量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尤其是孙绍先在完成北仓港15万吨级矿石码头的设计与建造后,在深圳特区成立初期,由交通部基建局调任蛇口工业区规划室主任兼总工程师;在深圳港蛇口港区的建设中,从3000吨级码头逐步发展到10万吨级码头,深圳港现今成为内地超亿吨吞吐量的港口,其发展和建设速度之快,都是国内外少有。尤其有意义的是,“深圳特区” 建设初期,是顶着当时的‘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干的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时,孙绍先校友作为蛇口工业区的主要成员接待了邓小平,親自引领邓小平看见了建设者们提出而当时内地大有争议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牌。邓小平视察后肯定了蛇口,为特区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孙绍先也成为深圳特区的开拓者与建设者。
 
在航道方面,川江解放初期仍基本处于天然状态,滩多流急,水势汹涌,船舶航行极易发生触礁沉船事故,谚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交通部当时把“塘沽新港泥沙回淤”和“川江滩险整治”作为两大攻关难题。专门组织进行川江航道的开发治理。53届的同学有10多人分配到川江整治工程处(现为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主要有蔡定贵、李春华、王士毅、甘鑑登、周博文、农兴宇等,他们从测量到设计到施工,样样都做,历尽艰难险阻,先后整治各类滩险150多处,尤其是1982年云阳境内鸡扒子滩因江岸大滑坡造成“川江航道”极大的急流险滩整治成功,为避免川江发生断航情况,作出了重大贡献,该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经过他们与全部职工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川江天险”变通途,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蔡定贵校友任川江航道整治工程处处长并担任鸡扒子滑坡抢险整治工程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李春华后调任西南水运科研所所长,继续为山区河流整治、为我国大西南开发的航道整治贡献力量;王士毅历任川江航道整治工程处的副总工和设计室主任,鸡扒子滑坡滩险的治理,由他主持抢险整治的设计工作,1986年他被水电部聘为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专家,1991年交通部授予他“七五”(三峡)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称号,他所写的有关川江航道与三峡水库泥沙治理等论文,分别被在美国华盛顿、科罗拉多州与香港等地召开的水科学、水库泥沙等国际学术会议所接受,并邀请参加会议与宣读论文。
 
京杭运河是我国南北水运的大通道,在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的统筹规划下,由各省市相配合,现今,已整治成为年通航货运量仅在苏北段就是超亿吨的大通道,这里面,也凝聚53届同学的心血。负责开辟黄埔港出海航道的黄祖仕同学,呕心沥血,既当工程负责人,又作工程的管理人,在那困苦的70年代里,积劳成疾,早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如今的黄埔港航道(即广州出海航道)己由-7.5m浚深到-13.5m,无不是由于70年代打下了基础。
 
各地的英雄事迹很多很多,业绩也难以统计,而积累的学识和经验也为水运工程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世界水平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在勘测、科研、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都有53届学子,他们中有不少获得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如林雄威肖先琼闵朝斌、卢汉才等;《港工技术规范》作为交通部颁布的一系列港口设计技术规范,主编写人员有不少是我们的同学,特别是宫维圣总结了唐山地震经验主编了《水运工程抗震规范》;交通部《航道整治技术规范》,由闵朝斌主编,卢汉才、刘书伦等为副主编,其中各章的主要执笔人刘方玉王士毅傅理明蔡定贵刘建民罗肇森等是我们同学;由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主编的《港口工程设计手册》和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主编的《港口工程施工手册》,总结了建国50年来港口设计、建设的经验,编写人员中也有不少是我们同学。值得一提的是由我国杰出港口专家、中科院院士、前河海大学校长严愷主编的《海岸工程》巨著中,“河口治理工程”与“海岸泥沙运动与岸滩演变”两章是53届的罗肇森刘家驹撰写;港口航道建设中很关键的泥沙回淤问题也常常用他们研究的回淤公式计算,他们两人目前还在为一些大型港口如洋山港国际航运中心和渤海湾经济圈等大型研究项目当顾问;长江航道局组织编写的《航道工程手册》,总结了我国航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内容丰富,主编和副主编四人中,即有同学卢汉才刘书伦。该书1743页,工作量甚大,参加审定和总校的也是我们53届长江航道局副总工程师傅理明同学。
 
《航道工程手册》中53届交通部水规院闵朝斌校友系统地提出了“航道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以及针对三峡多级船闸的“兰光过闸法”,这些论文均发表在国际航运协会PIANC的期刊上。2005年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航运现代化》一书。
 
港口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技术难题是软土地基处理,这方面,刘翼熊同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交通部港口系统知名的土工地基专家,组织并参加国家多项攻关项目,其中,真空预压项目获国家科技攻关奖;主持澳门国际机场地基处理工程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先后六次到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应邀传授先进技术并受到好评。
 
上述提到的同学都已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都在1992前后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获国家或部2、3、4等级科技进步奖的很多,获省及地方奖励的更难以统计。53届校友在不同岗位上都做出重要的贡献。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川江的“天险”已早为三峡大坝的建成而消失,塘沽新港(即天津港)的回淤也为泥沙研究的进步而成为历史,交通部当初的两个攻关难题已不复存在。
 
“崢嵘岁月,何惧风流!”50多年的风雨历程,锻炼和铸就了一代港口航道的建设人才。2003年(毕业50周年)我们部分同学曾在珞珈山相聚,畅谈友情,感怀母校。如今,大多数同学都已是过了古稀之年,正在“奔8”;有些已进入耄耋,也在“奔9”;有些还在岗位上当专家、顾问,发挥余热。进入21世纪,国家建设加快,目前,15万吨、20万吨的航道,30万吨的码头已不足为奇,这里面,有我们53届武大人打下的基础,有我们努力创下的业绩和功劳,这是可以告慰抚养我们的母校和老师、校友们都可以安享晚年的!
 
二00七年五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