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经济学界的“西北王”时间:2007-01-30
何炼成,1951年7月毕业于我校法学院经济系,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到西北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西北大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内2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以及日美德等4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何炼成校友长年在经济学教学、科研领域里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


以北方为家的南方人

1928年,何炼成出生在湖南浏阳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何炼成定下了自己毕生追寻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立言”之说。他欣赏那些著大书立大说的学者,他希望能像古代的思想家那样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著书立说去影响这个世界。这个情结伴随着他走过了一生的道路。
    1947年,不到20岁的何炼成以地下党员的身份考入我校法学院经济系。如果说他以前“立言”仅仅是一种志向,那么走进武汉大学的课堂也就成了他迈向自己目标的第一步。当时的武汉大学名师荟萃,从杨端六、刘秉麟到张培刚;学说上从中国传统的经济学到新鲜的西方经济理论,何炼成含英咀华,在风景宜人的珞珈山麓度过了4年的大学生活。等到1951年8月从武汉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把中国和西方经济思想的研究定为了自己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正好这一年是大学生纳入全国统一分配的第一年,何炼成到了西北大学任教。于是何炼成这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提起简单的行李,远赴陕西西安。24岁的何炼成走上西北大学的三尺讲台,他看着比自己年龄小不了多少的学生,看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知道已经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舞台,找到了自己实现志向的途径。
    1953年8月,何炼成被派到中央高级党校经济学班深造了两年半。从党校毕业的时候,有领导希望他弃教从政。可是何炼成心里想着他的讲台,想着他的学生,想着他没有完成的理论构想和著作。何炼成一生都没有离开西北大学的讲坛,无怨无悔地把一生献给西北大学,献给中国的西北大地,直到纯洁的粉笔灰染白了他的满头青丝。


“何炼成现象”


    尽管已近八十高龄,多年来,何炼成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中,何炼成一直秉承的是“敢啃硬骨头”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坚持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学;一边打牢基础课,一边让学生走出去搞调研。在生活上,何炼成对他的学生更是像父亲般的体贴。在他看来,关心学生是一个老师份内的事。也正是因此他赢得了无数学生对他的深切爱戴。
    他对学生的要求很简单:只有8个字——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也正是这8个字的教育思想使他的门下走出了那么多杰出的中青年学者。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批勇于创新的中青年学者,其中不少是何炼成的学生。以此为题,《光明日报》曾经发表文章提出一个问题:这么多的经济学家缘何出自西北大学?也是从此,经济学界开始出现了一个名词“何炼成现象”。
    让我们先来看看在何炼成手下走出来的学生。张维迎,从何炼成的师门中走出后就获得了英国社科类最高奖学金,后来成为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并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莫里斯的学术传人;魏杰,作为少壮派的经济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又同时担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科研所所长;刘世锦,在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后成为国内学术界势不可挡的后起之秀,并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调节研究部副部长;以及曾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现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的邹东涛,曾任西北大学校长等职务,现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党组成员的王忠民;另外还有社科院研究骨干张曙光、朱玲。在南方的上海、广州和香港学术界崭露头角的还有石磊、恭唯平、栗树和等等。
    这么多的青年学者出自西北大学,更准确地说是出自何炼成的门下,也难怪有人把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誉为“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把何炼成誉为“经济学界的西北王”。
在理论的道路上潜行
    何炼成从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天开始,就随时关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注着国家的经济政策,关注着我国的现实国情。1960年,何炼成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在他的人生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1963年,何炼成连续抛出“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再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也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三篇论文,从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新观点。
    1987年4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何炼成正式提出自己的"三、四、三"模式,并形象地称之为飞机模式:即30%是全民所有制,是导航的机头;40%是集体所有制,是机身;30%是个体或私营经济,是机翼。他认为,所有制结构达到这样的程度时,整个经济就可以腾飞。而当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全民所有制占90%;集体所有制占8%;个体所有制占2%。所以,他的这种观点遭到了很多与会人员的指责。但是十多年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还是毫无疑问地证明了他的“飞机模式”的超前性和预见性。
情系大西北
    作为一个南方人,何炼成已经把大西北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作为经济学家的他眼看有着诸多发展良机和优势的西北得不到发展,他的心始终处于焦虑之中。他多么希望自己深爱着的这块土地能够早一天腾飞!
    在他的经济学论著中,始终认为西北有着不可多得的条件和发展优势,那就是: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文物资源丰富;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为西部面向世界提供了重要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文教事业的发展;国家经济战略重点的转移;东部开发的经验与教训和西北人民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北五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阐发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目标,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动员令。这是一声号角,它在何炼成的心头始终鸣响。于是,何炼成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向国务院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了8条建议。而这8条建议都被采纳。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一生的意义都在于向着自己目标跋涉的过程,而人生的境界也在这种过程中得到升华。何炼成在古稀之年仍抱定自己年轻时就许下的志向,可以说正是这种人生哲理的真诚的信奉者。因此,尽管何炼成今年已79岁高龄,但他仍壮心不已,精神矍铄且激情满怀。他用一生的跋涉鉴证了自己立下的志向,用一生的专注和热情培养了数不清的英才和栋梁。他将自己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中国科学事业,也正是他,托起了一颗颗经济学的新星。这个鬓发已白的经济学界“西北王”,还仍然在中国大西北的热土上继续发光,发热。

(余姗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