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随意而动 笑对人生——记首届“爱因斯坦奖”获得者张飞时间:2006-05-08

代希奎

4月26日,刘经南校长收到瑞士、德国驻华大使馆贺信,对我校学生张飞获得首届“爱因斯坦奖”表示诚挚的祝贺,这一奖项的获得也是珞珈学子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创造的又一佳绩。

踏入物理殿堂
1980年,张飞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个小镇上。母亲在医院工作,父亲在司法所工作。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他曾经梦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小时候,当看到生命垂危的病人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时,心中便充满了对‘白衣天使’的崇敬之情。”他兴奋地说,“觉得医生真伟大。”
即使在1998年高考结束后,物理专业也依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他第一志愿填报的是武汉大学数理金融专业。由于当时的分数不够第一志愿,他才被调剂到物理基地班。
“当初能进入物理基地班,其实很幸运。”现已在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的他时常庆幸当初的调剂。2001年,刚上大三的他又面临着一次选择——确定研究方向。经过仔细分析,他选报了光学专业。虽然以前一直不太喜欢物理,但好强的他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既然选择了物理专业,就要做出点“名堂”。200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光学专业的研究生,并获得了硕博连读资格。此时的他,不仅真正爱上了“这一行”,而且正一步一步走向物理学的最高殿堂。
善于学习交流
大家眼中的张飞随和、开朗,也许正是这种性格让他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学会与别人交流很重要,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有用信息。”他一脸认真地说。
平时,当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或不太确定的问题时,他会主动请教别人,为的是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他还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每次看到相关论文的重要文献时,他都将作者的E-mail地址详细记下来,然后把一些弄不明白的问题发给他们,及时请教。
也许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学习方法,让他在信息光学和微光电子领域成果显著。至今,他已在国内外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他能将本科阶段学到的基础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且,他还善于接受和学习新的事物,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向。应该说,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自学能力很强。”李承芳教授这样评价他。
 
获奖有惊无险
2005年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五篇改变世界的论文100周年。为了继承和发扬他的研究精神,德国和瑞士大使馆共同启动了“爱因斯坦计划”,并设置“爱因斯坦奖”,为的是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物理研究中来。
2005年暑假,学校开始征选“爱因斯坦奖”的候选人,因为全校只有一个名额,竞争异常激烈。经过层层选拔,张飞在角逐中胜出。经教育部审批,包括他在内的来自全国13所高校的33名博士生成功进入复试。
2006年4月16日,33位候选人齐聚北京,最终,张飞等20人脱颖而出,荣获 “爱因斯坦奖”。
“由于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太自信,再加上竞争比较激烈,最初确实没抱什么希望。但面试完了以后,感觉还不错。”谈起获奖经历,张飞一脸微笑。
“选张飞去北京是从各方面综合考虑的,包括他在校的表现、论文的发表量和科研能力等。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我校学生是有竞争力的。这个奖项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鼓励,也为其他学生作出了榜样。”李承芳教授说。
“困难是暂时的,只要你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目标。”这就是张飞,从开始谈话到结束,他的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当记者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时,他的回答简单干脆,“如果可以,我想去美国继续深造,然后回国效力。”
 
来源:珞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