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上的“十八栋”,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将其发展历史展现出来,十分必要。
一、“十八栋”的产生
1. 修建“十八栋”的缘由
在珞珈山上修建“十八栋”,是缘于大学发展的需要。20世纪20年代,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一批有现代意义的大学逐步产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急需建立一批新的大学。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国的学术重心开始逐步南移,于是江浙及长江流域的浙江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等得到迅速发展。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国立武汉大学作为中部的一所重点大学,要想得到顺利发展,需要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当时有大批人才南移(如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李四光、皮宗石、刘永济等),其原因除了国民政府大力支持长江流域大学的发展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东北华北受到日本的侵略已无法潜心学术。武汉大学如何才能获得和留住这些人才?当时学校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筑巢引凤”。学校决定在珞珈山的东南面修建“十八栋”别墅,以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2.“十八栋”的修建
“十八栋”别墅在学校的第一期建设工程中完成。1930年11月开工,1931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7067平方米,砖木结构,层数2层或3层,层高27~30米,造价2827万元,单价每平方米40元。包括8个单栋和10个双栋,可住28户人家,1932年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1933年学校开始第二期建设工程,又续建了1个双栋和2个单栋,扩充为21栋32户,但在习惯上仍一直号称为一区“十八栋”。后续几栋1933年开工,建筑面积972平方米,砖木结构,层数2层,层高27~30米,造价389万元。
3.“十八栋”的编号
关于“十八栋”的编号,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是最初的编号,21栋的编号是从301~332号,从最东边一栋开始排号,总体由东往西排,再由南向北具体编号。1935年的编号是:
301皮宗石(现在的8栋);
302吴维清(现在的9栋左边,面朝马路,下同);
303余炽昌(现在的9栋右边);
304李儒勉(现在的7栋左边);
305陶延桥(现在的7栋右边);
306汤璪真(现在的21栋);
307刘秉麟(现在的10栋左边);
308汤佩松(现在的10栋右边);
309刘永济(现在的20栋左边);
310黄叔寅(现在的20栋右边);
311周鲠生(现在的11栋);
312高翰(现在的6栋左边);
313缪恩钊(现在的6栋右边);
314陶天南(现在的19栋左边,后面周恩来在此住过);
(没有315号的居住记载);
316徐天闵(现在的12栋左边,黄琪翔曾经在此居住);
317张有桐(现在的12栋右边,郭沫若曾经在此居住);
318蒋思道(现在的5栋左边);
319郭霖(现在的5栋右边);
320叶雅各(现在的13栋);
321丁燮和(现在的18栋,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三位校长在此居住过);
322刘正经(现在的18栋右边);
323钟心煊(现在的4栋左边);
324陶因(现在的4栋右边);
325邵逸周(现在的14栋);
326王星拱(现在的17栋);
(没有327号的居住记载,现在的16栋);
328葛扬焕(现在命名的15栋,实体已经不在);
329查谦(现在的2栋左边);
330陈源(现在的2栋右边);
331朱祖晦(现在的3栋);
332杨端六(现在的1栋)。
上述以3为头的住宅编号与现在命名的栋数的连接,主要是依据下面的图进行推测,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21栋里面有20栋是能够对上的,18栋是有出入的。
为什么编号前是“3”,目前没有查到依据,估计是在珞珈山上的意思。当时学校3000多亩地,规划为十个区。二区、三区及四区都有教师住房,相对来说都在山下,只有一区的房子在山上。
二是在现在的编号之前,还出现过一种编号(主要用于计划经济时代),从目前发现的材料来看,它是按一区从1号编到32号。郭沫若曾经住过的那一栋门牌号编为20号(叫一区20号),周恩来曾经住过的那一栋门牌号编为27号(叫一区27号)。
三是现在的编号。它叫栋,即1~21栋。实际上只有20栋,第15栋目前没有实体。其分布在半山南路下面从西南向东北编号有1~7栋;在半山南路上从东北向西南分布的是8~14栋;再由西南向东北向山顶分布的是15~21栋。依山分布的20栋,呈一个“之”字形走向。
4.20世纪30—40年代住过“十八栋”的人
20世纪30—40年代,在“十八栋”里面住过的人,目前能够明确的:
1935年的文献记载有皮宗石、吴维清、余炽昌、李儒勉、陶延桥、汤璪真、刘秉麟、汤佩松、刘永济、黄叔寅、周鲠生、高翰、缪恩钊、陶天南、徐天闵、张有桐、蒋思道、郭霖、叶雅各、丁燮和、刘正经、钟心煊、陶因、邵逸周、王星拱、葛扬焕、查谦、陈源、朱祖晦、杨端六。
2001年档案馆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时,曾经请在“十八栋”里面住过的皮公亮、查全性两位先生回忆过一个名单。他们回忆的名单中除了上面的一些人以外,还有范寿康、刘廼诚、席鲁思、方重、陈鼎铭、吴于廑、刘秉麟、方壮猷、袁昌英、陈华癸、周如松、王世杰、许宗岳、凌叔华、桂质廷、高尚荫、胡稼胎。
按现在的栋来划分,第1栋住过杨端六、袁昌英夫妇;第2栋住过朱祖晦、刘廼诚、刘永济和陈源、凌叔华夫妇;第3栋住过查谦、桂质廷;第4栋住过范寿康、陶因、刘廼诚、钟心煊;第5栋住过郭霖、蒋思道;第6栋住过缪恩钊、高翰;第7栋住过陶延桥、李儒勉;第8栋住过王星拱、皮宗石、刘正经;第9栋住过查谦、余炽昌、吴维清、席鲁思;第10栋住过汤佩松、方重、陈鼎铭、吴于廑、刘秉麟;第11栋住过周鲠生、刘秉麟;第12栋住过徐天闵、张有桐、方壮猷;第13栋住过叶雅各;第14栋住过邵逸周;第15栋住过高尚荫;第16栋住过皮宗石、葛扬焕;第17栋住过杨端六、袁昌英夫妇,陈华癸、周如松夫妇;第18栋住过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第19、20栋住过周恩来、汤璪真、黄叔寅、刘永济、胡稼胎;第21栋则住过许宗岳。
5.“十八栋”的优越生活
十八栋的生活条件非常舒适优越。尤其在20世纪30—40年代多灾多难的中国,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十八栋的每一户是假四层楼。一楼是厨房和佣人室,二楼是饭厅、客厅和书房,三楼是卧室、洗手间(配有抽水马桶),四楼是储藏室。电话、冰柜等一应俱全。厨房的炉灶烧白煤,炉膛有盘状水管,可以为三楼洗浴间提供热水。
十八栋的教授薪水都比较高,薪俸分为九级,分别为500、475、450、425、400、375、350、325、300元(1935年以前是大洋,以后为法币),级差25元。校长薪俸最高600元,后涨到680元。每家一般都会请佣人,相对阔绰的家庭会请一个男工一个女工。女工是保姆,负责清洁卫生;男工是厨师,负责做饭、买东西及重体力活。若设家宴,会请粮道街的魁星楼酒店的厨师送菜肴配料等。如果准备西式茶点,会请汉口合昌西点铺的人送货过来。
周鲠生教授与长女周如松在家门前留影当时为了通行的方便,在第一排(1~7栋)和第二排(8~14栋)之间,有一条可行驶车辆的山路叫半山南路。“十八栋”距离学校教学区步行至少需要三十分钟,学校为了方便教授们上下班,专门开通了从半山南路至教学区定时往返的交通车。平时,十八栋的教授们完成了一天的教学科研任务后,会在半山南路散步。查全性先生回忆说,有的教授爱到磨山打猎,那里有麂子和野鸡,叶雅各教授就有杆双管猎枪。难怪郭沫若说这里是“物外桃源”。他在《洪波曲》一书中回忆:“我们在东湖里游过水、划过船,在那岸上的菜馆里吃过鲜鱼。浓厚的友谊,闲适的休憩,是永远也值得回味的。”“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教书的人,是有福了。”
为了净化因建设带来的空气污染,当时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据沈中清先生回忆,当时校区里只有林地35亩,其余都是茅草荒地。由于叶雅各是林业方面的专家,也是学校建设方面的实际负责人,在他领导下,学校的植树造林活动如火如荼。新培育和引进的树苗有:柏树、松树、杉树、垂柳、凤阳、桑树、橡树、樟树、法桐、梧桐、三角枫等。植树造林面积达2000余亩。
茂密的森林,不仅有鸟儿在山上唱歌,而且常常有动物出没。几年前有野猪在山上活动,怕伤到居民被公安部门击毙了。现在珞珈山上还出现了狐狸,可爱的小狐狸不但不怕人,还和遇见的行人们友好相处。
二、武汉沦陷后的“十八栋”
对日抗战开始后,十八栋这片仙山楼阁也见证了一段抗战历史。
1.沦陷前的“十八栋”成为抗战基地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逐渐成为战时首都。珞珈山也成了国共共同抗日的重要场所。1938年4月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从汉口的太和街搬到武汉大学,在原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哲学教育系任教授、系主任,在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副厅长范寿康的斡旋下,住进一区20号(即现在12栋二单元)。它原是张有桐教授的房子,后称“郭沫若故居”。郭沫若在珞珈山十八栋寄居了四个月后,搬回汉口的杨森花园。不久,国民党要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黄琪翔搬进一区19号(即现在12栋一单元),与郭沫若成为同一栋楼的邻居。
1938年5月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也从汉口搬到武汉大学,住进一区27号(即现在的19栋一单元,后称“周恩来故居”),与住在珞珈山北麓听涛庐的蒋介石夫妇隔山而居。周恩来当年随行的工作人员童小鹏回忆:“那时周恩来同志和蒋介石都住在武汉大学珞珈山上,经常会在散步中遇到。”周恩来夫妇在十八栋寓所住了三个多月(1938年5月至8月)后,搬回了汉口。10月25日,武汉沦陷前夕,周恩来撤离武汉。
居住在十八栋时,周恩来、郭沫若做了大量的抗战工作。周恩来经常同爱国民主人士、爱国抗日将领谈心,共商抗日救亡大计。还开展过抗日宣传、接待外国友人、七七献金及抗日演讲等活动。郭沫若负责的抗日宣传工作不仅规模空前,而且工作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2.沦陷后的“十八栋”成为日军官的住所
1938年10月25日,投入110多万兵力、历时四个半月的武汉保卫战结束,武汉沦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到重庆,湖北省政府迁到恩施。不久学校被日寇占领,珞珈山校舍成了日军的司令部、后方医院,十八栋成为日寇高级军官的住所。
在此之前,学校已经迁往四川乐山。为了守护学校,校长王星拱和迁校委员会主任杨端六安排了曾留学日本、妻子是日本人(铃木光子)的汤商皓,另加其他4人一起护校。当时汤商皓冒着风险,经过重重关卡,从汉口前往珞珈山巡视校园。看到的是学校邮局、水工实验室成了马厩,宋卿体育馆成了日军俱乐部,工学院大楼成为日军野战医院,东湖中学变成了辎重场,理学院大楼变成了日军司令部,十八栋成了日军高级军官的官邸。日军军官进入十八栋以后,将房子的内部装饰进行了改造,许多楼板被改成了日式榻榻米。2006年,学校对十八栋的房屋进行维修时,在墙体里还发现了日军的衣物,仍然保存完好。
三、“十八栋”尊崇地位之恢复
1945年9月,日本宣布投降以后,学校成立复校委员会,由赵师梅、萧洁等先期回珞珈山接收校产。当时校舍外观基本完好,但门窗、水电等被损坏殆尽。当时护校的几位同志,汤商皓去了台湾,其妻作为日侨被遣返回日本。余景华、李济生、查润三名护工于1941年4月被日军杀害。
1946年10月31日,学校在珞珈山举行了开学典礼。
随着学校的复校,十八栋也恢复了它往日的尊崇。
据1949年的文献,基本可以肯定在十八栋居住的有:余炽昌、刘秉麟、刘永济、缪恩钊、徐天闵、刘正经、钟心煊、葛扬焕、查谦、杨端六、刘廼诚、席鲁思、吴于廑、方壮猷、袁昌英、周鲠生、陈华癸、周如松、许宗岳、桂质廷、高尚荫。
此时能在十八栋居住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部部聘教授吴宓(住二区),1946年任学校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因为不能入住十八栋而耿耿于怀。他在日记中写道:“夫宓在武大,不能与一区仙山楼阁(指十八栋)同处共乐。”这话说明了十八栋在当时教授们心中的分量。
四、“十八栋”尊崇地位的丧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授们大多搬出了十八栋,改由讲师、助教合住。“文革”开始后,老教授们又被安排回来,但只能挤着合住。“文革”结束后,老教授们大多主动搬出。总之,此时的十八栋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尊崇。
1969的一份档案记载了当时十八栋的住宿情况:
1号住着邱冠英、张学荣、李世雅、朱传启、杨祖陶;
2号住着郑方适、李峰林、王宗华、黄静珍、刘绶松;
3号住着陈震华、余陶生、李培森、王淑融;
4号住着吴桂明、姚玉明、袁昌英(1424平方米)、彭运梅、许海兰(22平方米);
5号住着梁东瑞、赵佩琼、黄振书、徐树华;
6号住着刘季华、刘道玉、喻茵英、皮高品;
7号住着郑正炯、邱榆若、张瑜青;
8号住着曹罗灜、王书云、齐志新;
9号住着张懋森、熊一奇、张廷昌、曾云鄂、冯少岩;
10号住着廖孟阳、杨麟麒、谭崇台;
11号住着张国敏、李俊元、梁百先、刘博平;
12号住着罗焕光、吴昆泉、公立华、罗昆;
13号住着陈登恪、卢振中、曹连欣、余明祥;
14号住着沧南、刘绪贻、胡寿鹤;
15号住着胡国瑞、周孝安、徐知三、余志宏;
(没有16号);
17号住着王熙纯、陈端刚、陈恩泉;
18号住着崇汉玺、张伯熙、肖骥;
19号住着魏铭鉴、保宗悌、李鸿代、亢康;
20号住着陈蓉蕃、王文生、柳佑、赵曙辉、何启智(郭沫若曾经住过的地方);
21号住着严庆容、李清义、韩其勇、孔祥征;
22号住着贾知先、毛治中、张继平、康宏奎;
23号住着康智遥、齐丕智、毕达;
24号住着罗汉庭、吕厂、葛扬焕(1774平方米);
25号住着周如松(177平方米)、熊吟涛、李德永、王兆星、李国材;
26号住着曹明魁、郑伯华、鲁述、余先觉、朱光辉、黄惠贤、徐惠萍;
27号住着唐炳亮、王延平、陈蜀光、朴富宁、温端云(周恩来曾经住过的地方);
28号住着张月超、刘华玉、杨毅、叶明训;
29号住着屈定昌、钟心厚、刘光杰;
30号住着郭焕庭、刘振华、邱毅;
31号住着叶峤、蒋仲平、陆永良。
曾经在十八栋住一栋或住一个单元的袁昌英、许海兰、葛扬焕、周如松4名教授,此时只能住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了。
五、“十八栋”成为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十八栋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十八栋的房子仍分配给老师们住。后来随着住宿条件的改善,老师们都搬下山来居住了。
2001年,十八栋的周恩来故居、郭沫若故居和学校的其他一批早期建筑计15处26栋,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学校开始对这些别墅进行翻修,用于办公,现在多作为文科的研究基地。
2013年,校长李晓红决定将十八栋作为“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十八栋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并逐步对公众开放。同年11月,修缮一新的周恩来故居对外开放。
2016年,窦贤康来校担任校长,他特别强调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希望学校能够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创造条件。在此思想推动下,学校加强了对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从内容到形式的打造。马路、房子都进行了重新修葺,还在每一栋房子旁立牌进行了文字标示说明。
除此之外,学校在十八栋还建有闻一多纪念馆(第10栋)。2015年1月25日,武汉大学闻一多纪念馆揭牌仪式在珞珈山十八栋举行。湖北省副省长、民盟湖北省委主委郭生练,校党委书记韩进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作者系历史系1984级校友
原载2020年《武大校友通讯》,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P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