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曾经在武汉大学工作学习过的黄冈名流们时间:2021-04-16

武汉大学是一所蜚声中外的一流学府,具有120多年的辉煌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武汉大学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正如首任校长王世杰所言: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很快发展成为民国四大名校之一,在全国乃至全球享有崇高声誉。胡适先生曾对一位当时在北平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可以去武昌看看珞珈山武汉大学便知道了。武汉大学创办120多年以来,大师云集,群星灿烂。黄冈的先贤、名流们在武汉大学不同阶段也留下了大量足迹,为武汉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董必武

董必武(1886—1975),湖北红安人。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 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9年在上海参加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7月出席中共一大。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2611月,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决定将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和省立文科大学等校合并,筹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董必武任筹备委员会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2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193410月到陕北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部长和华北局书记。建国后,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董必武的这些诗句,道出了武大独特的美。(来源:共产党员网)

二、陈潭秋

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人。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4年进入武昌中华大学补习,1916年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1920年,和董必武、刘伯垂等7人以武昌高师附小为据点,建立了武大百年文化历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武昌支部,这也是全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19217月,与董必武参加了中共一大;先后出席中共三大、五大、六大。19341月,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执行委员。中央红军长征时,留任中央苏区分局委员,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358月,与陈云等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留驻共产国际工作。1939年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3927日在新疆遭杀害,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 (来源:共产党员网)

三、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著名诗人、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5月,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1928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是年7月,应武汉大学代理校长刘树杞之邀,回到家乡参与武大的创建工作;9月,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将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一直沿用至今。1930年秋,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秋,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467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并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四、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湖北黄冈人。原名继智、升恒,字子贞,早年更名十力。著名哲学家,新儒学思潮的奠基人。1906年,参与日知会、同盟会的活动。辛亥革命时参与黄冈光复活动,后赴武昌任湖北都督府参谋。1919年至1920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教国文。1922年经梁漱溟推介,蔡元培始聘熊十力为北京大学讲师,讲授佛教唯识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后,1925年春,熊十力应石瑛校长之邀,到该校任教。是年秋,武大校长易人,熊十力返北大任教。抗战期间,熊十力在后方重庆一带从事研究著述活动,1939年曾到迁至乐山的武汉大学讲学,代表著作《新唯识论》《读经示要》等相继出版。1956年以特邀人士身份参加全国政协知识分子会议,被增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由教育部评定为一级教授。熊十力生前出版的著作单行本有20余种,以《新唯识论》《读经示要》《原儒》《体用论》和《明心篇》等最为代表。

五、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黄冈人。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是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李四光1910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以后,李四光长期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同年8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同年11月,该委员会决议以武昌城外东湖附近珞珈山一带为新校舍地址;192910月,新校舍落成,他与蔡元培等参加武汉大学新校舍落成及开学典礼。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9月任地质部部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4月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1970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六、黄侃

黄侃(1886—1935),湖北蕲春人。字季刚,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章黄学派创始人。 1914年后,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任教授。20世纪不少著名学者皆出其门下,如杨伯峻、程千帆、潘重规、陆宗达、殷孟伦、刘赜和黄焯等。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黄侃治学勤奋,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黄侃著作甚丰,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和《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

七、刘赜

刘赜(1891—1978),湖北武穴人,字博平。著名古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家。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之一。1914—19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先生。1929年经黄侃推荐转武汉大学中文系执教,自此在武汉大学工作凡五十年。讲授文字、声韵、训诂、毛诗、周易研究等课程。1956年由教育部评定为一级教授。196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了他的著作《说文古韵谱》,其中所附《中国语言文字音系略例》,系统阐述了他对汉语言文字的音义关系的独到见解。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将他的遗著《初文述谊》《小学札记》合为《刘赜小学著作二种》影印出版。

八、张培刚

张培刚(1913—2011),湖北红安人。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 194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年,博士毕业的张培刚和吴于廑、韩德培等同窗好友相约回到武汉大学任教,后被称为哈佛三剑客1946年任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1949年初回国继续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后兼任武汉大学校总务长、代理法学院院长。1952年年底调任华中工学院工作。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职,是湖北省首批“荆楚社科名家”。著有《农业与工业化》《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和《新发展经济学》等,其中《农业与工业化》被授予“大卫·威尔士奖”(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被公认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1999年,被评选为第二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九、冯天瑜

冯天瑜,19423月出生,湖北红安人。著名历史文化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长期从事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框架构筑和明清文化史。研究工作中沿着微观辨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的理路,就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论题进行考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篇,著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史断想》《中华文化史》(合著)和《中华元典精神》诸书。提出并论证“文化生态”说、“文化元典”说,得到学界充分肯任和大量采用,被前辈学者誉为探讨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认为表现出系统史学的魅力,是对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一种理论建构。近十余年来,着重研究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发掘中国文化近代转换的自身资源和内在动力,注重探讨中西文化互动在中国文化近代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并注目于从概念的古今转换、中外对接考察文化近代转型,代表作为《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合著)、《晚清经世实学》(合著)、《张之洞评传》《新语探源》和《“封建”考论》等。其论著曾获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和汤用彤学术奖。

十、於可训

於可训,19473月出生,湖北黄梅人。著名文艺评论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春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校教务处副处长、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长江文艺评论》主编。曾兼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通俗文学评论》执行副主编,《文艺新观察》丛刊主编,《长江学术》丛刊执行主编,《写作》杂志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与评论,文学活动和学术研究先后涉及文学评论、中国新诗、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多个领域。出版《於可训文集》10卷,400余万字。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文艺争鸣》《江汉论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百余篇,文学创作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数十万字。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十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十余种。曾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武汉大学教学名师”“武汉大学学生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十一、熊召政

熊召政,195312月出生,湖北英山人。1985年,著名教育家、时任校长刘道玉在武汉大学全国首创插班生制度,熊召政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历史札记、诗集40余部。其中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获1979—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2002年问世后,被誉为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里程碑。该书于2005年以全票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近年来,其作品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历时14年精心创作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大金王朝》已于2019年夏天完稿,同年十月出版后,立即在京东、当当等多家网站占据畅销书榜首。其演讲录已结集出版《历史的乡愁》《文人的情怀》及《汉语的世界》三册。曾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主席、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客座教授。2007年,评选为第五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原载2020年《武大校友通讯》,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P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