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永不褪色的1933时间:2023-05-08

那时候,狮子山还多半只是黄土,没有遮天蔽日郁郁葱葱的植被;那时候,珞珈山上刚刚建成的黉宫楼宇还少有人气,因此显得空空荡荡;那时候,站在珞珈山18栋门口远眺,身旁的树苗不过只一人高,浩渺的东湖轻松就能尽收眼底;那时候,最时髦的少女也不用化妆品高跟鞋装扮,她们留着一样的齐耳短发,穿着一样的宽松旗袍,有着一样羞涩纯真的笑容,却美得千姿百态。

一本来自上世纪30年代的旧相册,记录了1933年前后几位武汉大学女大学生的一些侧影。相册的主人,是武汉大学1934届政经系学生李明。这本做工精美、黑色牛皮封面的相册里,保存了近80张火柴盒大小的黑白照片。除了李明自己,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她的好友,武汉大学前校长周鲠生之女、武汉大学物理系著名教授、金属物理学家周如松,以及另外几位闺中密友。

年轻时候的李明

近日,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工作人员在李明校友小女儿胡代桥的家中,见到了这本珍贵的相册。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那些曾经鲜活的笑脸多半已经不在,但从这些定格的瞬间里,让我们得以管窥90年前武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当年女大学生深厚友情的吉光片羽。

李明的入学履历表。家长姓名一栏填着“李树人,号元甫”

李明祖籍湘乡,其父李元甫是位教育家,曾任原湘乡县立高等小学堂堂长(校长)。1910年,17岁的少年毛泽东负笈求学湘乡时,正是李元甫慧眼识珠,力排众议,甚至不惜以“辞职”威胁,破格招录了这位外县农家子弟。在一个学期之后,李元甫又与谭咏春老师等人一起将毛泽东推荐至湘乡驻省中学公费读书。在他开明进步的教育思想领导下,东山学堂还培养了开国大将陈赓、谭政等一大批英才俊杰。

李明的小女儿胡代桥和外孙女王艺在汉阳家中。 (金秋 摄)

李明校友的大女儿、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师胡代柃今年已88岁高龄,精神矍铄,对于母亲的记忆依然鲜明。她回忆,李明排行第四,是家中幺女。母亲曾说起,外祖李元甫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且一视同仁,从不重男轻女,所以李明也能享受跟几三个哥哥一样的教育机会。根据她的入学履历表(武汉大学档案馆藏),1931年,时年22岁的李明以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肄业生的身份,转学进入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政经系二年级。

李明的转学报名表。来源:武汉大学档案馆

1932年,武大女生的集体合影。后排最右为周如松,倒数第二排最右为娄咏琴,倒数第三排中间为李明。来源:武汉大学档案馆

那时候,能够读大学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大学女生更是凤毛麟角,李明入校时,全校女生加在一起也不过20多人。因为人数少,又都住在一起,跨院系的女生们成了好朋友。李明最好的朋友有两个,一个是理学院物理系的周如松,她的父亲周鲠生是著名的国际法学家、外交史家、教育家,时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兼政治系和法律系主任、法科所所长,后出任武汉大学校长。另一位好友是法学院政治学系的娄咏琴。在这本相册里,三人的照片占到了绝大多数。

李明、周如松、娄咏琴三人显然感情亲厚,相册中有许多他们的三人合影或两两合影。

三位闺蜜还有一张特别放大的精装版合影(左为周如松,中为李明,右为娄咏琴)。相片镶嵌在硬壳牛皮纸相框中,历经近90年岁月仍保存完好。相框上清晰显示由武汉最早的华人照相馆——武昌黄鹤楼显真楼照相馆出品,还印着显真楼”电话二百二十四号”,电话号码仅三位数,可见当时的电话还是个稀罕物。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应为刚刚建成不久的男生宿舍楼(老斋舍)前,当时的情人坡几乎没有什么植被,背后的建筑一览无余。

“妈妈说周如松数学很好,经常向她请教数学问题。”出生于1935年的胡代柃对于周如松一家,还有很深的印象。上世纪40年代,日寇入侵,山河飘摇,李明随丈夫胡世悌(桥梁设计专家,1950年任新中国铁道部设计总局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副组长。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主要技术人员之一)赴西南地区工作,因为胡世悌六弟当时寄住胡家,李明将正在读小学的胡代柃送到“周奶奶”(周鲠生夫人黄芳君,根据当时湖南人习惯,被小辈称作“周奶奶”)家中住了半年,胡代柃至今还记得慈祥和气的周奶奶。她回忆,当时条件特别艰苦,周鲠生一家也是如此。黄芳君在家旁边一块空地上种上莴苣,平时的主要菜肴就是莴苣叶子。虽然能买到的大米常常掺着沙子,很少见到荤腥,但吃饱肚子没问题,在那个年代已是难得。

从左到右依次为少女时期的周如松、李明、娄咏琴。

胡世悌与李明夫妻年轻时候的合影

胡世悌(后排右一)在南京参与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时候与妻子李明(前排)及大女儿胡代柃的合影。当时胡代柃读初中。

周如松、李明和娄咏琴的交情持续了一生。胡代柃记得,自己读高中时,跟妈妈到珞珈山周如松家中做过客,已为人母的两姐妹有说不完的话。周如松之子、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退休教师陈一周也表示,小时候曾随外婆、母亲一起到李明阿姨家玩过。当时长江大桥还未建成,李明一家住在汉阳凤凰山大桥局的专家楼,武昌和汉阳隔着长江天堑,需要绕道好几个小时才能去渡口坐船回家,胡世悌专门安排大桥局的船将他们送到了武昌岸边。直到1980年代,李明阿姨和妈妈还有走动。上世纪80年代,年届7旬的周如松应邀到美国高校作报告,专程看望了已经从台湾搬到美国的娄咏琴。回国后,周如松将两人在美国的合影赠与李明,老相册中,这两张彩色照片十分醒目。

晚年周如松与娄咏琴在美国的合影

1932年,国立武汉大学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周如松、李明她们是最早入住新校舍的武大学生中的一员。相册中,还留下了不少社团活动和课外生活的瞬间,今天看来,倍觉珍贵。

5名女生在老斋舍楼顶留影。

女生们在女生宿舍楼(现在的蝶楼)门前台阶合影。

以上组图为当时的女子排球队合影。女大学生穿着统一的运动制服,英姿飒爽。李明和周如松也是排球队的一员。上图单人照为周如松穿着排球训练服的留影,上面用漂亮的花体字写着自己的英文名“Roey”。

李明的外孙女王艺回忆,小时候外婆常常问她会不会打排球或者篮球,还告诉她自己是武大排球队的,非常骄傲。

女生们在当时的东湖武大露天游泳池游泳

在樱花大道上骑自行车的女生。仔细辨认可以发现,拍摄地点位于理学楼门口,背后就是刚建成不久的男生宿舍(老斋舍)。女生背后还有两位挑担的村民。

另一位骑自行车的女生。上世纪30年代初,国内还没有完全国产的自行车,只能生产部分配件,一些关键零件都要靠进口,售价也是十分高昂。作家流沙河在《为成都人叫魂》中回忆说,抗战前一辆单车在成都要卖一百五十块大洋,是一个壮年劳力三年的工钱,相当于一个中学特级教师五个月的工资。那时候拥有一辆自行车,无疑是非常奢侈的。

男装打扮,不让须眉的周如松。

照片中还保留了不少周鲠生的旧照片。图为周鲠生与夫人黄芳君合影。

周鲠生与周如松合影

相册中保存的同学照。推测应为朋友赠送的毕业留念,赠送时间为1933年6月22日。相纸上的水印显示摄于汉口真光照相馆(Zenith Studio),该照相馆创建于1919年,曾为吴佩孚、梅兰芳等名人拍摄肖像照片。照片中的女生烫着精致的大波浪,形容温婉,非常有大家闺秀气质。

1934年同学周家曼送给李明的毕业留念照,“蓉初”为李明的字。周家曼与李明同为湖南老乡,1931年李明转学到武大时,还曾经是她的学生联保人。

当时,为了限制进步学生思潮,国民政府在青年和知识分子中实行联保制度,图为李明的入学档案资料中的学生联保保结卡,联保人为史学系二年级的周家曼与姚立予。其中联保事项中注明:愿联保李明确无共产嫌疑,如有轨外行动,自应随时报告,否则甘愿连坐。

一些其他同学的合影,具体人名已不可考。

据胡代柃回忆,妈妈不时会将相册拿出来翻看回忆,也偶尔会讲到武大老师、同学的故事,只是年深日久,胡代柃对那些故事已经记不真切了。王艺说,外婆是一个很特别的老人家,非常豁达和独立。她常跟家里人讲,自己年纪大了,管好自己就行,其他一切琐事都由年轻人去操心。因为不想麻烦别人,她直到老年也没跟女儿女婿同住,家里除了请一个阿姨帮忙做做饭,其他事情一应自理,不肯假手于人。李明非常注重仪表整洁,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时间还会用一个精致的小壶,热点红酒自己小酌。直到90岁高龄的时候,她还每天随身带着唐诗三百首,有空就拿出来背诵,几乎可以倒背如流。2002年,93岁高龄的李明安然离世。此时,距离丈夫胡世悌离世已近10年。因为在长江上修了大半辈子的桥,胡世悌希望能将自己的骨灰撒入长江,守护自己亲手参与建设的几座桥。遵从胡世悌遗愿,家人将夫妻两人的骨灰共同洒在长江大桥的桥墩下,从此相伴淼淼江水,悠悠蓝天。

文:刘丹

排版:金秋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李明家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