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武大为什么是武大?也许这本“故事体”校史书中能找到部分答案时间:2023-05-29

你知道,周恩来曾经在武汉大学校园里教授过一门课吗?你知道,武汉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曾享有牛津大学高级生地位的由来吗?你知道,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湾”是由一位武大老师命名的吗?你知道,万林艺术博物馆的造型灵感来源于珞珈山上一块刻有“始”字的石头吗?130年风雨兼程,往事历历,如同没入岁月长河的壮丽瑰宝,等待着后人慢慢打捞。

近日,一本由武汉大学老年协会、老教授协会策划、汇编的校史类书籍——《珞珈岁月》正式出版。该书广泛动员武大师生和校友的力量,通过回忆、记述、评述、考证等方式,挖掘、整理了一系列与武大历史相关的真实故 事,献礼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

跨越三个世纪的武汉大学,有传说、有故事,更有自强弘毅、追求卓越之精神不朽。

《珞珈岁月》采取“故事体”的写作手法,依事记述,综事成史,共收录文章73篇,分为红色印记、大师风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建设、校友故事、逸闻趣事7个部分。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新建校舍“平地起楼台、化荒郊为学府”的创业肇始,到抗战时期西迁乐山、弦歌不辍的筚路蓝缕;从李达校长为重建武大哲学系呕心沥血,到建成中国首家获国家认可的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国之重器……《珞珈岁月》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记录、呈现了武汉大学一百三十年风雨历程中那些能忘却的珍贵史实和里程碑时刻,以及一位位仰之弥高的大师英杰。

故事也从来都不只是故事,它携带着时代的气息、生命的力量和文化的积淀传承。自强不息的韧劲、求是崇真的风骨、敢闯善创的勇气、大美大爱的情怀......130年来,这种独特的“精气神”引领一代代学子砥砺前行,已经融入武大人的血脉、注入武大人的灵魂。记录故事、珍藏历史,就是让武大精神文脉薪火相传的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全书图文并茂,文风朴实,考证有据,生动可读。作者均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亲历者或见证者,或回忆,或记述,或评论,或考证,记录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历史片段。编辑阵容强大,几乎囊括了学校现有的校史专家。

於可训教授在本书的《序》中提出愿景:“珞珈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每一个武大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珞珈故事……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讲出你们心中的珞珈故事,讲好你们心中的珞珈故事。”

书页有尽,而武大的故事却道不尽、说不完。每一位武大人都可以成为珞珈故事的讲述者、记录者,为珞珈岁月注入鲜活的记忆,让这座万千学子的精神丰碑不朽绵延。

《珞珈岁月》序

作者: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於可训

武汉大学即将迎来130周年校庆。校庆前夕,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和武汉大学老年协会编了一本书,名字叫《珞珈岁月》,嘱我写几句话,充作序言。我不揣浅陋,写下了这些读后的感想,作为一个老教师对母校生日表示一点祝贺之意。

我见过两本武大校史,一本是由吴贻谷主编的《武汉大学校史(1893—1993)》,一本是由谢红星主编的《武汉大学校史新编(1893—2013)》。看起止的时间就知道,前一本是为庆祝武汉大学百年华诞而编,后一本则是为了迎接武汉大学一百二十周岁生日。这两本校史都是依照时间的次序,叙述武汉大学的历史沿革和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是一种类似于“编年史”的写法。《珞珈岁月》也是一本校史,不过,不是按照严格的时间次序,而是依类述事,综事成史。全书分为“红色印记”“大师风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建设”“校友故事”和“逸闻趣事”等七个类别,每个类别收录若干故事,这些故事有回忆,有实录,有采访,有口述,也有带点研究性质的对史实的钩沉辑逸等等,总之都是较具体的人和事,不是一堆枯燥的资料和数字。所以在我看来,《珞珈岁月》就是一本“故事体”的武大校史。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它较之别的校史更觉生动可读之处。一个大学的历史,是一个大学的师生共同创造的。不论是梅贻琦先生说的“大楼”,还是他说的“大师”,都凝注了师生的心血,都有数不清的故事。一座大楼的建设,要靠一砖一瓦;一个大师的功德,也不是一个人可以成就的。这些涓滴心血,寻常故事,汇聚起来,就是高山大海,就是一座丰碑。所谓大学精神,也就是由这些涓滴心血、寻常故事凝聚而成。从《珞珈岁月》中,我们不难看到,武汉大学是如何以自己曲折艰难的历史,铸就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今天的武大人又是如何秉承这种精神,攀登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峰。我算不上一个老武大,但也不是一个很新的武大人。我从恢复高考那年考上武大到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正处在武大由旧变新、由新变大、由大变强的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对老武大的历史,我知之甚少;对新武大的发展,我却是身历心受。站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来读这本书,来看书中所写的珞珈岁月,就有一种特别的感受。记得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老领导、老红军王择江同志给我们布置了一项写作任务,这项写作任务是编写一部《珞珈山组歌》和一部朗诵诗《周恩来同志在珞珈山》,我们几个会写诗的同学接到任务后,就分头搜集资料,撰写诗稿。那时候的珞珈山,在我们心目中是一座革命的圣山。在这座山上,洒下了许多革命者和进步青年的鲜血,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我们为这些革命者树碑立传,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后人的激励,说来也是“珞珈岁月”的一段故事。从学生时代,到我毕业留校任教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武汉大学除旧布新、鼎力变革的年代,也是武汉大学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这期间,我担任过学校职能部门和本系的一些党政职务,亲眼目睹也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其中的曲折和艰难,有许多是今天难以想象的。这段曲折艰难的历史,为武大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期间的武大人,特别是老一辈学者,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虽然刚刚经历了“文革”的创痛,但却初心不改,矢志弥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为各个学科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边的故事,有许多已成为历史,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发掘。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新世纪合校以来,武大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其发展变化的速度和历史性跨越的高度,就是我的目力所不能追、经验所不能及的。读这本书,补充了我这方面的不足,使我对近三十多年来武大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许多读者都有如我一样的感受。珞珈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每一个武大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珞珈故事。珞珈山的故事,是武大的一笔财富,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珞珈岁月》现在出版的只是它的“第一辑”,希望在以后的各辑中,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讲出你们心中的珞珈故事,讲好你们心中的珞珈故事。是为序。

於 可 训

2022年12月15日写于珞珈山临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