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珞珈人 • 珞珈情 >故事情怀 >正文
珞珈人 • 珞珈情
活动预告
我的武大时光 | 我从武汉大学带走了什么?时间:2024-10-15

图片

2016年夏天,我从武汉大学毕业了。离校前,我和几位同学一起,清理完楼道里最后一批垃圾和杂物,望着干干净净却空空荡荡的楼道,一间间半掩着门却空无一人的寝室,万般滋味,心头萦绕。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

图片

打扫完的16舍4楼楼道

当时我在朋友圈写下:“武大,四年,所有的感情,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复杂吧。”如今回头再看,当时沉重的心情、复杂的感情是因为迷惘。四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我获益良多,但是在离开的那一刻,我却不知道能带走什么。甚至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始终在问自己,我从武汉大学带走了什么?

毕业后,我在中建三局参加工作。八年来的经历,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四年)、分公司技术管理(一年)、技术中心课题研发(两年)、分公司科技推广(一年)。虽然短短的三十个字就说完了,但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实际上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和迷茫。正是在这八年间翻越坎坷、勘破迷茫的一路上,我才逐渐找到从武汉大学带走的一些东西。

undefined

参加湖北省结构设计竞赛

我带走了一部厚重的图书。我犹记得,高中时有一次冬天大雪封山,我和伙伴步行近40公里去县城上学,那种行路难的迷惘,让我萌生了成为一名建设者的想法。修路、建桥、盖房子,是那时的我最朴素最现实的愿望,牵引我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2012年8月底,从家里出发去武大报到的那天,瓢泼大雨久久不停,在陡峭泥泞的山路上,爷爷用毛驴驮着被褥和行李,送父亲和我到公路上去赶班车,这样的情形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虽然我在大学里学习一直感到很吃力,难以克服部分老师用方言讲课的困难,甚至大学英语完全无法提升,挂科重修才勉强飘过,但我在专业课方面的积累和认识,却逐渐积淀成一部厚重的图书。这部大书在这些年的工程应用中对我起到了很大的支撑,即使在一段时间集中阅读了几百本规范,也让我能快速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印证和重温,让我更加理解这部大书的要义,使我逐渐形成自己的工程思维和逻辑,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undefined

团副联伙伴们毕业合照

我带走了一段珍贵的录像。我在陇东高原后山地区的农村出生、长大。上大学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去省会兰州参加学科竞赛,兰州大学是我见过的第一所大学。十几年的农村生活,干农活是同龄人共同的记忆,不同的是读书持续改造着我,使我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我曾在一段强度极高的劳动时光里,坚持在每天傍晚放羊时读完了《萌芽》,也让我随后在深夜里读《平凡的世界》时更有感触。这两本书对我的精神激励颇深,也让我看到了农村孩子在认识世界上存在的巨大差距,让我急切地希望上了大学能打开新世界,在参与更多社会活动中增长见识。于是参加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毕业生委员会等学生工作的经历,成了我4年时光里一段不可多得的录像。在土木建筑工程学院40周年院庆活动的学生干部座谈会上,有一位学弟问道:“学生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就算够了?”我送给他两句话作为寄语,一句是“当你有足够自信去应对所有事情的时候”,一句是“当你在做学生工作中不问收获的时候”。这两句话是我的真切感受,第一句是大一时的我想要告诉他的,第二句是大四时的我想要告诉他的。从提升自我的能力塑造,到不问收获的心态转变,是成长也是蜕变。

undefined

“建树”成长互助励学金基金会签约

我带走了一颗感恩的心灵。在武大读书期间,我和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同学一样,在物质、精神两个方面都得到了资助。助学贷款、助学金、“光华”奖学金及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等,在物质方面给予我极大的帮助,而参加学生工作、志愿服务等经历,在精神方面促使我不懈地成长,让我一毕业就萌生了回馈母校的想法。记得毕业时我就和辅导员肖老师讲过这个想法,但由于当时个人力量过于单薄,没能以有效的方式达成所愿。2023年10月28日,一个难忘的日子,我在深圳邀请包永胜学长、阮志、皮靖宇和文雯同学小聚,共同回忆武大美好过往之余,包永胜学长提议联合志同道合的校友们,在学院40周年院庆之际,联合发起设立一笔奖助学金基金,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于是大家纷纷响应,联合发起了武汉大学土建学院“建树”成长互助励学金基金会。“建树”这个命名是我的提议,这个词本身表示事业上有所成就,我考虑用在这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期望将部分有意愿回馈母校但个人能力有限的校友们的点滴力量汇聚起来,通过励学金这个桥梁,实现“土建学院为社会树人、校友反哺学院树人”的宗旨,这既是对学院曾经培养成才的校友们的回馈,也是对以后接受资助的同学们成才的期望。“成长互助”表达了大家共同在学院成长,也愿意帮助他人成长的理念,不仅是对捐助的校友们的勉励,也是对受助者的同学们期许。我想,成长、互助是一条很长的道路,我也期待更多的校友、同学们今后一起走上这条路,大家同心协力,在学院的培养和支持下取得不俗的“建树”(注:2024年10月5日,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建树”成长互助励学金捐赠仪式举行)。

undefined

春英诗社社团活动我带走了一个文学的梦想。小时候我酷爱读杂书,因此文科比理科强一点,高中时面临文理分科,于我而言文科既是强项,又是兴趣所在,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但我在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却选择了理科,因为对一个男生来说,打好理科的底子有助于以后掌握一技之长,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地解决生存问题。这样的忧患意识,从我幼时的苦难生活里萌芽,深深根植于我的内心。虽然农村生活在我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父母开放式的教育也让我学会了自立、自主、自强。从小自己管理压岁钱,并将晒杏干、挖药材卖的钱存起来,换成一只母羊再生小羊卖钱,实现了收入稳定增长。这让我不必在面对一本喜欢的书时踟蹰不前,也让我在上大学时有了一笔可随意支配的数千元“巨款”,书资从未断过。武汉大学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幽美的环境,自由的氛围,浪漫的气息,足以吸引每一个有文学梦的青年。2013年11月1日,易中天校友在武汉大学举办了一场演讲,吸引了无数学生排队领票,一万多人自带小板凳去听讲的盛况令我感到深深的震撼,也让我重新燃起了文学梦。我大一便加入了武汉大学春英诗社,虽然不会作诗,但我经常在诗社活动室徘徊,听学长学姐们研讨、讲韵、论诗,熏陶晕染之下,我也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后来我开始尝试自己动笔写作,写散文、写诗,并在2021年开通了自己的写作阵地《笔耕麦田》。虽然当前我不能成为一名职业写作者,但也算点燃了一个小小的文学梦想,在工作生活之余坚持写作,用笔头耕耘心中的麦田,让自己的心灵纤尘不染。

undefined

毕业离校时牌坊留影

细细回想,在武汉大学求学的短短4年里,我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成长,不仅积累了知识,更积蓄了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我实现了自己上大学前设定的全部目标——按部就班地学习,多参加社团增长见识,毕业找个对应的工作。虽然这样的选择和刻意的自我塑造,让我在后来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计划准备考研时感到无比吃力,复习一个暑假后无奈放弃,这成为我大学阶段唯一的遗憾。但课堂内外那些终身受益的收获,武大精神、土建文化对人格品质的塑造,成了我永远抹不去的人生底色。更何况,珞珈山下的时光,永远定格了我的青春和爱情。

武汉大学的培养,赋予了我求职谋生的技能,更积淀了我立足社会的底蕴。如果用一句话来解答毕业时的迷惘,我想说,我从武大带走了一个全新的我。

作者: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 陈敏

文中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