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0年考入武汉大学的。入学时,爸爸坐了15个小时的通宵硬座将我从西安送到武汉,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火车,也是第一次出省。同列火车上,有很多武大新生,或是父母带着,或组队同行,大家的心情都特别兴奋和激动。到了武昌火车站,有学长学姐在此热情迎接,学校还安排了大巴接送新生。就这样,我迷迷糊糊地来到了我的大学。
(图:我当年的录取通知书)
在梅园小操场附近办完入学手续后,一位学长带我们去了宿舍。宿舍在湖滨,学校里的路弯弯绕绕,感觉一会上坡一会下坡,走了许久。安顿好我后,爸爸连夜买了站票回西安,留下我在武大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求学生涯。
我们班共有20名学生,男生女生各十名,来自陕西的只有我和汉中的一名男生。大一的课程都是在文理学部和工学部上,每天在校园里来来回回、爬坡下坡是家常便饭。课余时间,我会去听讲座、看演出,教五多功能报告厅、人文馆和外院的报告厅是我去的最多的地方,也会和同学们一起在校园里闲逛,在东湖边散步聊天,偶尔,也会乘公交到武汉长江大桥,一览天堑变通途的盛景。
大一暑假,我们从文理学部搬到了一湖之隔的医学部,开始了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系统解剖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不过由于还有一些公共课程要上,所以仍要不停地往返本部和医学部之间。医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是枯燥且乏味的。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年,直到大四结束,我们再一次搬了家,进入临床医学院学习。
(图:一个学期的复习笔记)
从还算“近亲”的医学部搬到更遥远的第一临床学院,这里靠近长江、黄鹤楼,更靠近我们要实习的医院,要说美中不足,就是十分破旧。一位学长说:“每一个盖得金碧辉煌的医院旁边,都有一个破败不堪的医学院。”相信学医的都深有体会。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学医嘛,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啃书本、跑实习,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并不高。
在第一临床,经过诊断学、内、外、妇、儿、耳鼻喉、精神病、中医、皮肤、急诊、检验、影像、乃至核医学等等的大类小科的学习,我才拥有了穿上白大褂进入临床当实习生的资格。经过反复考虑,我最终选择了精神科作为我的专业方向,直至完成三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图:2016年的新年愿望)
尽管医学生的课业任务很重,但我依旧按照自己的兴趣每年都会选修1-2门公选课,比如《科技与考古》《唐诗宋词鉴赏》《中国的世界遗产赏析》等。学习这些课程,除了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更重要的是,每次课前课后在学校里面走走,让我感觉非常幸福。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也深深地吸引着我,工学部图书馆四楼的小说我基本都看了一遍。
在校期间,我也有了自己的爱好:古建筑摄影。自学了很多关于古建筑的课程后,我参加了“雪花中国古建筑”的摄影比赛,拿到了湖北赛区的一个小小的奖项。
(图:我的获奖照片)
(图:我在中国大学MOOC上收获的第一个证书)
学习之余,我也努力攒钱,买了人生中第一部单反相机,还清了助学贷款,去很多地方旅游,增长见识。
忘不了樱花节时的游人如织,忘不了梅操电影,忘不了工学部操场那段军训时光......我非常感念这段求学时光,它也终将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美好回忆。
(图:我们军训的打靶时光)
作者:2010级临床医学院 周莉娜